李淳:美要窒息中共科技 去臺化是假議題

中華經濟研究院資深副執行長李淳。(記者吳旻洲/攝影)
中華經濟研究院資深副執行長李淳。(記者吳旻洲/攝影)

【記者吳旻洲/臺北報導】

台積電近日赴美設5奈米廠,去臺化傳言甚囂塵上。中華經濟研究院資深副執行長李淳表示,美國期近一系列對中管制作為,很明顯就是要窒息中共,未來雙方的競爭將聚焦在供應鏈與科技領域,這兩大戰場都與臺灣密切相關,美國需要臺灣幫忙打贏這場仗,「怎麼會把最好隊友踢出去呢?」

黑熊學院13日晚間邀請專家、學者探討美國晶片戰略以及全球供應鏈現象,並針對近期擴散之「矽盾瓦解」、「美國掏空臺灣」等不實論點進行解讀。

台積赴美設廠 是美提升安全的手段

李淳表示,美中當前已進入經濟戰略對抗的競爭關係,當前雙方的作為就是在布局,美中都在改變自己的風險與強化自己的優勢。

他表示,當前美國的做法分成三大方向,首先就是不斷投資、壯大自己,包括日前通過《晶片法》,主要內容都是強化研發、人材培訓,而非補貼台積電生產,目的是確保美國科技領先地位。

其次,美國想透過結盟方式,把科技瓶頸武器化。李淳解釋,美國之所以會對中祭出晶片出口禁令,就是看準目前中國連最初階的光刻機都沒有,這是發展半導體的最大瓶頸。

第三則是提升美國的的經濟安全。他表示,促成台積電赴美設廠,是美國提升經濟安全的手段之一,目的是降低對中進口依賴,解決製造弱點,並把生產晶片視為重要安全備援,以應對突發狀況。

生產成本高 美不想當晶片製造龍頭

李淳說,從美國半導體協會的資料來看,美國也知道當地生產成本過高,所以希望2030年將美國在地生產晶片占比從12%提升至20%,而不是成為世界的半導體基地及晶片生產龍頭。

他表示,美中雙方都把六大領域視為未來的科技主戰場,包括微電子(半導體)、先進運算和量子科技、人工智慧、生物科技、先進電信(5G、6G)、潔淨能源,未來勢必會有更多對抗、牽制的作為出現,「半導體只是開始、而非結束。」

另一個趨勢則是改變供應鏈結構,李淳表示,過去半導體供應鏈是美商設計後,委託臺灣生產,送到中國組裝成產品後,再回銷給美國,但過度集中在中國,形同「送槍給敵人」,所以要分散生產基地。

他表示,供應鏈要怎麼改、科技要如何競爭,是未來的兩大戰場,這兩點都與臺灣密切相關,美國很需要臺灣,所以絕對不是去臺化,「怎麼會把最好隊友踢出去呢?踢出去就輸一半了」,所以美國反而更要拉緊臺灣,讓他打贏這場仗。

美科技三箭  封印中共先進晶片能力

李淳說,美國目前祭出的科技三支箭來對抗中共,包含「出口管制」、「供應鏈安全」、「外人投資審查」,所以凡是受「出口管制」的行業(例如關鍵技術)就必須接受審查,出口管制成為美中高科技戰略競爭的主要武器,半導體就在這個範圍內。

美國今年10月發出的禁令,明確管制不論法人與自然人,輸出產品、軟體、技術者,或相關開發或生產之軟體與技術,應申請許可。技術方面,則限制14/16 nm以下邏輯晶片、18nm以下DRAM、128層以上Flash輸往中國。

李淳表示,過去的出口管制是要維持美國的相對優勢,與其他競爭者維持3、4個代差,但從當前做法來看,美國的根本思維已改變,不僅先進製程(7奈米以下)要管制,連成熟製程(7奈米以上)的材料與設備也管制,從當前美國一系列對中管制做法來看,很明顯就是要窒息中共,完全與中國脫鉤。

他表示,這樣的限制幾乎封印了中共​​開發先進製程半導體晶片、設備,或製造超級電腦的可能性。中共1960年花了10年時間達成了「兩彈一星」(核彈、飛彈和人造衛星),但是中國花了20年時間推動半導體國產化目標,依舊無法跨過14奈米門檻,顯示半導體自主難度非常高。

三大美企與台積關係密切 宛如駐美代表

針對去臺化謬論,李淳表示,對美國而言,臺灣是「先發隊友」,不是競爭對手。有人拿當年美國美光與日本東芝競爭,最終美國以行政手段幫美光勝出,來比喻美國會為了扶植英特爾(Intel)打壓台積電,但時空背景其實大不相同。

他以台積電亞利桑那廠移機典禮為例,出席的貴賓包括美國總統拜登、蘋果(Apple)執行長庫克、輝達(NVIDIA)創辦人黃仁勳、超微半導體(AMD)總裁蘇姿丰,若美國真要扶植英特爾,超微、輝達、蘋果會接受嗎?目前台積電有近六成訂單來自美國企業,是美國供應鏈核心成員之一,絕不可能去臺化。

他強調,台積電的三大優勢在於「科技領先」、「客戶信任」與「經驗累積」,其中客戶信任是砸大錢也無法換來的,他舉例,同樣是製造中央處理器(CPU)的大廠,超微有辦法信任英特爾代工嗎?蘋果手機的晶片,能信任三星代工嗎?這三家企業可說是臺灣的三個駐美代表,會確保去臺化不可能發生。

外商來臺投資 證明去臺化荒謬

現代文化基金會研究員陳冠憲則說,台積電亞利桑那廠完工後預計年產逾60萬片晶圓,僅占台積電年總產能1,356萬片的4.4%,以數據來看就知道完全無法去臺化。

他表示,且荷商艾司摩爾(ASML)、德商默克(Merck)等國際企業今年仍來臺投資,外商投資均透過縝密兵推,若美國有去臺化打算,外商就不可能來臺投資。◇

延伸閱讀
SEMI:2023年全球將新建28座晶圓廠
2022年12月13日 | 1年前
陸多地發消費券 網友:缺的是錢
2022年12月12日 | 1年前
臺酒禁輸中 影響10億元內
2022年12月12日 | 1年前
申請輸中 臺產品遭雙標對待
2022年12月11日 | 1年前
臺酒銷中遭禁 夜市商圈串聯相挺
2022年12月11日 | 1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