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眾旅遊、慢遊興起 專家:有助於臺灣文化深耕
臺灣土地逾六成都是森林且擁有豐富動植物生態,是一座森林之島。旅遊專家表示,疫情持續三年多,小眾旅遊及慢遊興起,越來越多人開始體驗在地人文風情,而不再是視覺或味覺的旅遊,這將有助於臺灣文化深耕。
2022 ITF臺北國際旅展4日至7日在南港展覽館一館舉辦,農委會林務局精心籌劃「國家森林館」,以「千森萬尋」策展概念登場,4日舉行開展記者會。
林務局長林華慶表示,臺灣是一座森林島嶼,超過六成土地為森林所覆蓋,且山脈縱貫島嶼中央,更容易觀察到豐富野生動植物生態。這次「國家森林館」推出以「森林療癒、生態探索、永續旅遊、人文對話」四大理念為主訴求之森林遊程,邀請大家走入山林,享受美好靜謐。
臺灣生態旅遊協會理事長郭育任向《大紀元時報》表示,臺灣生態非常精采,鄰國日本的國土面積是37多萬平方公里,達臺灣的10倍以上,但超過3千公尺的高山僅22座,反觀臺灣有268座,臺灣的高山環境密度是日本的100倍,這也造就臺灣涵蓋熱帶、亞熱帶及亞寒帶等各種不同環境及聚落。
郭育任說,民眾過去都會一窩蜂跑到知名景點,這三年臺灣旅遊最大的變化是有些人開始參與小眾旅遊或慢遊,像是走進森林步道,深入臺灣各地。森林步道也有很多原民部落,進而帶動周邊社區的經濟發展。
小眾旅遊或慢遊漸成趨勢
郭育任說,近三年的疫情應該也能讓政府等單位深思小眾及多元旅遊的可能性,讓民眾更能體驗在地人文風情、咀嚼真正的臺灣,也更有助於臺灣的文化深耕。
大家對阿里山過去印象就是日出、雲海及小火車等粗淺印象,郭育任分享,他曾參加林務局推動的「在地居民講在地故事」活動,一名約60多歲的在地居民訴說自己及父母在阿里山森林鐵路工作一輩子的故事:早期阿里山上物資缺乏,必須藉由阿里山小火車運送煤炭,煤炭燃燒完也變成許多山上人家的生火材料。
郭育任說,藉由一個個故事就能夠想到很多早期生活的畫面。這些故事顛覆大家過去對生態視覺的欣賞,更多的是感受當地的人文風情及生活樣貌,不只是視覺及味覺旅遊,而是將臺灣的生活地景做出最好的詮釋。
文化部推「文化帶路」遊臺灣
文化部長李永得在臺北國際旅展開幕典禮致詞說,旅遊不是只有觀光,旅遊是在地文化的一種體驗。今年延續「文化帶路」品牌精神,規劃28條遍布北、中、南、東及離島遊程,邀請大家參與、體驗,挖掘精采的臺灣文化。
李永得說,八家旅行業者以臺灣珍貴的文化資產,包含古蹟、歷史景點、工藝、美術館、博物館,甚至美食等為重要元素,規劃28條遊程,除了有專業導覽帶大家認識在地文化與景點,更以「文化帶路、文化帶你去玩」的概念,讓大家深度了解當地的多元族群、建築、聚落,更能與在地藝術家、工藝師等互動。
文化部指出,文化觀光不僅能提振文化經濟力,也提高了各地產業的附加價值,活絡地方創生,當文化資源與觀光產業形成互利互補的生態,便能形成永續經營的新商業模式。文化部期望結合旅行業及文化產業的力量,連結臺灣的人文、土地、歷史、產業各面向,並將臺灣文化觀光品牌推向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