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囤房 專家籲從稅基下手
今年彰化縣睽違近40年,一次性調整房屋稅基高達60%,而雙北等5縣市明年適逢房屋稅基評定年度,新稅基將適用2023年7月1日以後建造的房屋。學者認為,現行房屋稅基與市價長期脫鉤,導致房屋持有成本偏低,難以抑制囤房動機。
由於房屋稅(俗稱囤房稅)計算方式為「稅基乘以稅率」,財政部長蘇建榮曾多次強調,囤房稅最重要的不是「稅率」,還有「稅基」。
依《房屋稅條例》規定,地方政府應組成不動產評價委員會,根據房屋標準單價(新屋價值)、地段率(商業發展程度)、折舊率(按屋齡計算)等指標,每3年重新評定房屋現值(即房屋稅「稅基」),並在當年度6月30日前公告,7月1日上路。
明年5縣市適逢調整房屋稅基,分別為臺北市、新北市、苗栗縣、臺中市以及高雄市。財政部官員表示,地方評議委員會將參考內政部營建工程的營建指數、當地工程建造情況,以及整體市場概況,決定是否調整房屋稅基。
不過,臺中市2020年大幅調降公告地價20.06%,並稱可以「還稅於民」,但監察院曾指正,臺中市整體地價稅收減少17億餘元,且減稅利益獨厚4%納稅義務人,意即有利於囤房大戶或大地主減少持有成本。
而房屋稅同地價稅屬於地方稅,外界擔憂明年5縣市是否也無預警調降房屋稅基。對此,財政部官員認為,近期房屋建造成本上漲,就初步了解是沒有調降空間。
政大地政系教授林左裕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指出,地方政府過去提高房屋稅率到3.6%,但在稅基偏低的狀況下,一棟市價1,000萬元的房子,房屋稅及地價稅加總後,持有成本可能不到5萬元,「內行人一看,就知道政府提高稅率並未真正打到痛點」,所以關鍵還是要調整稅基。
但林左裕認為,房屋稅基與市價有嚴重脫鉤已是長期問題,國內持有房屋的稅負成本,甚至比持有汽車、遊艇等高價資產還低,因此讓投資者有恃無恐,不管是短期炒作或長期囤房,都會引導資金湧入不動產,這才是最根本的癥結所在。
由於明年須重新評定房屋稅基的5縣市,六都就占了4個,不排除財政部比照今年方式,找5縣市喝咖啡。林左裕表示,大都會基本上有指標作用,若能成為領頭羊,慢慢拉近市價與公告現值的差距,就可達到提高持有成本的目的,抑制炒房與囤房動機。
林左裕說,只要適度提高房屋稅基,讓囤多房的稅負提高,壓縮囤房長期淨利的空間後,有望逐漸釋出房屋。他說,在市場經濟的運作下,當供給增加房價就可以適度舒緩,慢慢回到負擔能力的價位上,目的不是要把房市「打趴」。
避免地方派系干預 稅基應獨立估價
景文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章定煊告訴《大紀元時報》,地方派系最常經營房地產,尤其地方議會以人民日子苦、政府跟人民搶稅等理由,對調整房屋稅基持反對態度,真要解決問題,必須要從不動產評價委員會著手。
章定煊指出,目前評價委員會中,地方政府官員就占一部分,「所謂外聘的專家、學者,是透過地方政府聘請,也是聽他們的,實際上地方政府已經把持了評價委員會。」
他認為,修法是很好的方式,讓房屋稅基有一個法源,不管是利用電腦大量估價,或以多家不動產估價師事務所去評估,只要能獨立定出客觀數字,且不被中央、地方政府的政治力干預,稅基就不會與市價有過大落差。
章定煊說,地方政府對於房屋稅率的制定範圍,可以比照美國放寬到0.6%~3.2%,讓自用住宅不會因為高稅基,而負擔過重的持有成本。他以美國為例,可以看到一些州的稅率極高,但一些州像是夏威夷,就把稅率訂得很低,這是地方自治可以調整的地方。
臺灣房屋現值與市價嚴重脫節已存在多年,部分地方政府甚至多年未調整,雖然讓民眾少繳幾百元,但獲利最大的卻是炒房大戶。由於囤房成本偏低造成房價持續走高,對於想買房的年輕人來說,顯得相當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