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而築起高牆 疫情下長者們的疏離感與孤寂

桃園療養院的張以庭臨床心理師。(桃園療養院提供)
桃園療養院的張以庭臨床心理師。(桃園療養院提供)

【記者徐乃義 /桃園報導】

陳伯伯今年73歲,平常喜歡外出運動、散步,更喜歡在公園與鄰居朋友們聊天,有時一起到社區服務中心下棋、唱歌,日子雖然平凡但美好,然而在疫情來臨後,生活樣貌被迫有了許多變化,疫情的擴散讓家人限制了陳伯伯的外出,每天只能夠過報紙、電視、廣播,來維繫和社會之間的連結,但每日不斷增加的確診者數字,以及跟不上政策調整的速度,讓生活變得更加沉悶與不安,陳伯伯也因此感到緊張、焦慮,也出現了失眠的狀況。

隨著疫情持續的蔓延與變化,防疫政策常在幾天之內就有了不同調整,而面對較高染疫風險的長者,可能因為不熟悉使用3C產品,沒辦法即時掌握最新的指引與政策,資訊的落差可能造成生活的不便;另一方面,過去提供的關懷訪視、諮詢及社區據點等,也受疫情影響多半轉為電話訪視,陪伴的效果打了折扣,社區據點也因而暫時關閉,從原本習慣的社交網絡中抽離,使長者的孤寂及疏離感更形加重,進而產生憂鬱、焦慮、失眠等問題。

桃園療養院的張以庭臨床心理師指出,除了觀察情緒變化(如:低落、鬱悶,喪失對以往有興趣事物之喜好,或是變得容易發脾氣,看什麼事情都不順眼)之外,有些長者較無法表達情緒,常常以身體症狀來取代情緒的不舒服,因此可以嘗試觀察長者是否出現身體抱怨(如疲倦、身體痠痛、腸胃不適等),食慾減少、體重降低,以及出現入睡困難、或易早醒,無法再次入睡等狀況。當發現這些情況時,需特別注意他們是否可能有憂鬱或焦慮傾向,必要時建議尋求身心科(精神科)的專業評估及協助。

感到憂鬱或焦慮時,長者也可以嘗試把注意力放在自身,如呼吸、身體上,學習自在地獨處,轉移對於負面資訊的關注;也可以嘗試培養不同興趣,如種植花草、烹飪等,也能在疫情期間學習透過電話或不同軟體來與他人保持聯繫,甚至由簡單的手遊學習基本3C產品使用,提升自我效能。若發現情緒或睡眠問題仍然很嚴重,桃園療養院腦醫學中心也提供光照治療,其主要是利用人造光源來營造室內光亮的環境,以改變生活作息,使人體回復該有的日夜節律,進而提高睡眠效率並恢復精神,對於一般型的憂鬱症、失眠、日夜節律的調整等,都有實證上的療效。與新冠病毒抗戰同時,除了增強免疫力、做好防護措施之外,也要嘗試保持心理健康,微幅調整生活模式,好好過生活!◇

延伸閱讀
【作文學堂】居家防疫的生活感想
2022年06月13日 | 2年前
上海嚴厲防疫 快遞變慢遞
2022年06月17日 | 2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