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下單月最大跌幅 臺製造業景氣轉緊縮
中經院8月1日公布7月經季調後臺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7.8%,為2012年7月創編以來單月最大跌幅。中經院表示,終端需求持續緊縮,業者去庫存並不容易,建議業者應適時調節應收、應付帳款,保證有足夠現金流面對下半年的不確定性因素。
中經院院長張傳章表示,7月PMI大跌5.8個百分點至47.8%,下修到50%景氣枯榮線以下,中斷連續24個月的擴張轉為緊縮,主要原因是領先反應景氣動態的新增訂單指數、生產指數,雙雙驟跌10.8個百分點、7.8個百分點,來到36.6%及43.8%所致。
張傳章指出,從7月PMI由擴張轉為緊縮,6月國發會景氣對策信號雖維持綠燈,但綜合分數仍下降1分,以及中央大學台經中心的7月消費者信心指數(CCI),創下12年8個月以來新低等3項指標,可以看出臺灣短期內經濟有走緩現象。
張傳章說,近期終端需求持續緊縮,業者表示去庫存不容易,金屬、塑化等原物料報價回跌,但部分終端產品仍然呈現漲價與長交期。他說,製造業者面對下半年不確定性,建議應適時調節應收、應付帳款,尤其業者若議價能力較低或集中單一品牌客戶,應審慎篩選客戶並提高現金部位,確保足夠手中有現金流。
製造業六大產業中,四大產業回報PMI緊縮,分別為電子暨光學產業(45.5%)、電力暨機械設備產業(47.2%)、基礎原物料產業(47.3%)與化學暨生技醫療產業(49.2%);僅交通工具產業(55.5%)與食品暨紡織產業(54.8%)PMI仍呈現擴張。
此外,製造業未來六個月展望已連續3個月呈現緊縮,指數續跌7個百分點至30.1%,為2020年5月以來最快緊縮速度。
臺灣永續供應協會理事長賴樹鑫表示,這一兩年出貨強勁,讓製造業出現「長鞭效應」,也就是擔心無法滿足終端市場每個環節的需求而加大備貨,但隨著電子消費品等需求疲弱,面臨極大的去庫存壓力。
中經院助研究員陳馨蕙也提到,根據廠商電訪回報,針對供應鏈「上肥下瘦」的現況,集中特定產業或單一品牌的製造業者,也透露不依賴單一的蘋果(Apple Inc.)訂單,因為下游議價能力低,而且轉嫁成本也有難度。
陳馨蕙表示,口袋深的大廠面對衝擊相對較小,但要提醒業者如果存貨本身有產品生命週期,應該要審慎接單,並進行必要的避險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