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政策亂象多 教團籲檢討

全教總召開記者會,呼籲教育部及各地方政府應通盤檢討,正視雙語教學帶來的諸多問題。(記者林仕傑/攝影)
全教總召開記者會,呼籲教育部及各地方政府應通盤檢討,正視雙語教學帶來的諸多問題。(記者林仕傑/攝影)

【記者林紫馨/臺北報導】

「2030雙語國家」政策爭議不斷,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日前宣布將該更名為「2030雙語政策」。然而,教團卻指出,政策雖已更名,但實質內涵與投入的經費、資源卻未改變,雙語政策對中小學教育現場仍造成衝擊,呼籲教育部及各地方政府,應通盤檢討、正視雙語教學帶來的諸多問題。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4日召開「雙語國家更名,學校亂象不減」記者會,全教總理事長侯俊良指出,雙語政策在教學現場造成許多亂象,包括國文老師教甄不考國文考英文,教甄雙語開缺與錄取率遠高於一般缺等,沒有配套措施的雙語教育已嚴重衝擊國教品質,甚至影響學生對原本課程的學習。

來自教育現場的宜蘭縣公正國小雙語教師鄭祺怡,實際參與雙語教育已兩年,她指出,雙語政策的教科書並沒有準備好,教材研發也沒有到位,教育部也沒有具體實施辦法跟標準,更沒有明確標準指引。

鄭祺怡表示,政策未考量教學現場困境,雙語課程教授的不是英語,而是各種不同的學科;隔行如隔山,英語教授對於不同學科現場的指手畫腳常常讓人啼笑皆非,嚴重影響教學現場的專業發揮。她指出,臺灣日常生活中缺乏使用英語的大環境,在能力不足前提下,學生可能產生聽不懂而放棄的負面效應,也可能擴大城鄉差距。

最後,鄭祺怡表示,教育部引進英語外師計畫也背離宗旨,實際教學現場,英語外師只能與本國籍英語教師協同教學,但本國籍英語教師能力也相當專業,根本不需要增加外師,反倒是需要外師協助的雙語課堂卻不可得。

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廖咸浩指出,不斷提高英語地位的政策背後,永遠是提升競爭力。但競爭力是豐富的知識、精密的思考能力、活躍的創造力,不是「英文能力」,更不是「說英語的能力」,而這三者的基礎都端賴國民的主要語言能具有「本國精熟」(native proficiency)的程度。

廖咸浩說,這種政策對學科教學的嚴重衝擊更會從根本上阻礙知識的吸收,最後的結果不只是中英文雙輸的局面,更是學習效果大打折扣、競爭力突落猛降的、乃至階級固化、認同混亂的多輸局面。所謂「雙語政策」只會嚴重傷害我們的競爭力,更不用說對階級流動的壓制、對於認同上的影響,以及其他母語的傷害。

侯俊良指出,雙語政策已經明顯歪樓,出現國文老師教甄考英文、卻不考中文,以及教甄雙語開缺與錄取率遠高於一般缺的現象,充分反映出現場的焦慮,背後則是錯誤政策與KPI的導引,最終影響廣大學子的學習品質。

侯俊良呼籲,教育部應正視各界對雙語政策提出的批判與具體建議,既然雙語國家已經更名,就不要再死抱明顯錯誤的KPI,請務實的看待教學現場衍生的諸多問題,兼顧英語學習與整體國教品質。◇

延伸閱讀
單元2.Chinglish(避免中式英文)
2022年05月16日 | 2年前
單元3. Idioms of the Week(俗諺俚語)
2022年05月09日 | 2年前
單元4. Puns of the Week(雙關笑語)
2022年05月09日 | 2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