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產業帶出中國 美需要臺灣

專家:美國要推動經濟脫鉤,必然有求於臺灣。圖為示意圖。(AFP)
專家:美國要推動經濟脫鉤,必然有求於臺灣。圖為示意圖。(AFP)

文/記者吳旻洲

美國通膨居高不下、經濟衰退風險升高。總體經濟學家吳嘉隆表示,全球通貨膨脹的真正主因是「逆全球化」,疫情與戰爭只是火上加油,關鍵是美國意識到,中共的對外擴張,正挑戰美國的世界霸權,所以才展開經濟脫鉤、重組供應鏈,而臺灣扮演重要角色,美國需要臺灣把產業帶出中國。

美國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升至8.3%,5月再衝高到8.6%,經濟學家悲觀預期,9%年增率應該指日可待,為了打壓通膨,聯準會將加速升息、大舉縮減資產負債表。

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耶魯大學教授席勒(Robert Shiller)、Gramercy 基金管理董事長伊爾艾朗(Mohamed El-Erian)等知名經濟學家都預期,美國經濟將難逃衰退。

對此,總體經濟學家吳嘉隆表示,中國經濟毫無疑問正面臨收縮,這會連累到全球經濟展望;而美國也毫無疑問會陷入高通膨,預估未來2年內,全球經濟的主題就是如何應對前兩大經濟體所出現的困境。所以全球經濟展望的下修是合理的。

他表示,中國經濟收縮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肯好好面對中美貿易失衡,接受美國打貿易戰所提的訴求,也就是要履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時所做過的承諾,不要再搞不公平貿易行為那一套。

他說,中共以為可以測試川普與拜登,於是不想遵守規則,而是想改變現狀。所以美國才開始展開經濟脫鉤,要製造業從中國撤離出來,進行全球供應鏈的重組。這對中國經濟帶來重大壓力,包括失業上升、資金外流、房地產泡沫化、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收入消失、銀行出現擠兌等。

吳嘉隆表示,供應鏈重組相當於是一種「逆全球化」,會把原來全球化所取得的經濟利益逆轉回去。過去由於中國貢獻龐大的廉價勞動力,所以參與全球化以後,會降低全球物價,所以在沒有通膨的顧慮之下,美國聯準會才可以一再推出貨幣寬鬆政策。

他說,如今由於中共的對外擴張路線,挑戰美國的世界霸權,使得美國意識到政治風險,不能再把供應鏈集中在中國。代表國際經濟關係不再單純考慮經濟利益,也要考慮到國家安全,「畢竟沒有了國家安全,任何經濟利益不但靠不住,而且相當於被收買,將來肯定還會被收割」。

他表示,如今美國的高通膨,表面上是受到俄烏戰爭影響,石油、天然氣與糧食價格走高;但戰爭還沒爆發前,美國因疫情與供應鏈斷裂造成供給短缺,通膨就已經走高了,所以俄烏戰爭只是火上加油。

吳嘉隆說,儘管有疫情與戰爭的干擾,但「逆全球化」這件事情,也就是全球供應鏈重組,本身就會帶來成本的上升,也就形成了通膨的壓力。估計要花5到8年的時間來調整。

不過吳嘉隆強調,當前供應鏈重組時期,在中國有大量投資的臺商卻扮演重要角色,原因在於中國出口業中,前十大有8家是臺商,前二十大則有16家是臺商,美國要推動經濟脫鉤,必然有求於臺灣。

他表示,在大國博奕當中,臺灣一直實質參與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不是只有臺積電的晶片而已。臺灣雖然是小國,但卻一直在玩著大國才玩得起的遊戲。而大國一直想爭奪臺灣、控制臺灣,結果讓臺灣出現微妙的「權力平衡」,因為每一方都想阻止對方拿下臺灣。

他說,從經濟到地緣政治都有類似情況,當大國講經濟利益與全球化時,需要臺灣把產業帶進中國,當大國講地緣政治安全與逆全球化時,還是要臺灣把產業帶出中國。大國不想給臺灣國際身分,可卻又一直需要臺灣、甚至依賴臺灣。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