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面臨逆風 臺金融業須防對中曝險

圖為中國的工廠。(Noel Celis / AFP)
圖為中國的工廠。(Noel Celis / AFP)

【記者張原彰/臺北報導】

中共日前下令今年經濟成長率要贏美國,引國際社會譁然。學者分析,中國經濟面臨疫情、封城、外資出逃、債務問題以及美國科技圍堵等逆風,難以贏美國,但要關注中共可能會不顧民生,花費龐大代價擴大基礎建設,藉此拉抬經濟成長,不過留下的問題將難以收拾。另外,學者認為,臺灣金融業應進一步降低對中曝險,未來在評估對臺商的放款時,需把政治風險納入考量。

中共國家統計總局在4月18日發布第一季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為4.8%,低於全年成長的5.5%。儘管各界發出質疑,4.8%無法充分反映中國經濟前景黯淡的事實,據《華爾街日報》日前的報導,中共更下令,今年GDP成長率要贏美國。

中國經濟發展 面臨重大逆風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吳建忠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說,中共領導班子在年底二十大換屆,這樣的GDP成長率目標考驗新舊官員,特別是中國經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逆風。

南臺科技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教授羅承宗則表示,近1、2個月臺灣難以收到來自中國的貨品,可略知中國物流大亂的問題。中國經濟面臨諸多難題,首先是疫情的影響,許多城市進入封控,人民無法工作影響收入,衝擊內需消費。

羅承宗對《大紀元時報》說,俄烏戰爭後,中共態度曖昧不明,加深遭到國際連帶制裁的可能,增添金融前景不穩定的隱憂。其實早在當年香港反送中時期,中共對香港的嚴厲態度,使香港自由港的地位不復存在,外資就開始提防中共帶來的政治風險。

他說,對中共而言,GDP數字可以造假,關鍵在能不能讓外界信服。由於美國想與病毒共存,經濟活動開始復甦,反觀中國各大主要城市仍採取封城,對經濟活動造成的影響不言而喻。

用內外循環拉動經濟 並非易事

吳建忠說,中共勢必得透過內、外循環作為拉動經濟的引擎,但這絕非易事,中共今年首季的4.8%GDP成長,統計時間主要在上海、蘇州封城前,數字已不如預期,何況是第二季的數字會反映封城因素,「中國經濟蠻不妙的。」

吳建忠說,目前中國內循環前景堪憂,封控讓民眾收入打折扣,影響到民眾還款能力,服務業難以創造收入,從中挹注GDP的可能性很低;另外,中共要求地方債務不能增加,意味無法透過舉債促進地方建設與投資。

房市部分,中國的房地產也存在債務風險問題,吳建忠認為,相關投資的發展受限,也難以補充GDP;最有可能的是,中共會透過大量的基礎建設拉動GDP成長,但這樣的做法彷彿回到「大躍進」時期,寧可付出龐大代價,也要完成政治目標。

至於外循環,吳建忠認為,中共正透過影響匯率的方式,讓人民幣保有競爭力,有利於出口,但封城讓中國物流受阻,出口表現可能受衝擊,相關效應後續仍有待關注。

對臺灣而言,中國上海、蘇州封控,臺商生產受影響,使臺灣金融業對中國曝險狀況受到關注,吳建忠說,中共過去限制臺商在中國融資,臺商在中國難以取得資金,除了透過股票市場籌資外,還會向臺灣的銀行融資,目前臺商受到封控影響,貨品可能無法如期繳交,出現跳票、違約風險。

臺商對中投資 須警惕政治風險

吳建忠說,俄烏戰爭時,臺灣壽險業對俄羅斯進行投資,當時許多專家就提醒,臺灣金融業對外投資須考量政治風險,如今再遇到中國封城,更得重視此面向的影響。

羅承宗說,臺灣銀行業對中曝險長年處在過高狀態,未來怎麼降低對中曝險,是得思考的議題。特別是在俄烏戰爭之後,德國已在思考怎麼降低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這是權衡利益與政治風險下的決定,而臺灣的銀行業可借鑑德國做法。

羅承宗說,臺商喜歡往中國走這是過去的歷史,但現在的局勢已出現轉變,特別是中國的穩定度不佳,銀行在對臺商放款時,更應重視政治風險評估。

吳建忠說,過去臺灣針對美中紛爭時,有「美、中選邊站」、「兩隻大象打架,別蹚渾水」的分歧看法,但如今評估美、中兩國風險,可發現中國除了遭美國貿易戰、科技圍堵外,還存在疫情、政治等不可預測風險,臺商在做資產配置時更應謹慎衡量,現在很多臺商想移出中國卻移不出來,產品也出不去,「有時候選擇錯了,再怎麼努力也沒有用。」◇

延伸閱讀
分析:男多女少影響中國經濟
2022年01月14日 | 2年前
港大專家:中國經濟必走下坡
2022年01月11日 | 2年前
清零+限電 中國經濟顯著降溫
2021年12月15日 | 2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