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喝飲料、不忌口 119歲老人長壽的原因?

田中加子於2019年3月9日在日本福岡縣慶祝獲得金氏世界紀錄官方認證為「世界最長壽老人」資料照。(JIJI PRESS/AFP via Getty Images)
田中加子於2019年3月9日在日本福岡縣慶祝獲得金氏世界紀錄官方認證為「世界最長壽老人」資料照。(JIJI PRESS/AFP via Getty Images)

文/蘇冠米

獲金氏世界紀錄認定為全球不分男女最長壽者、住在日本福岡市的田中加子在今(2022)年4月19日辭世,享嵩壽119歲。她生前不忌口,每天要喝罐裝咖啡、碳酸飲料。醫生認為,她如此長壽的原因,與3個因素有關。

田中加子出生於1903年1月2日(明治36年),在今年1月2日歡度她119歲的生日。從明治到令和,她共歷經5個時代。

1923年的田中加子。(維基百科)1923年的田中加子。(維基百科)

田中加子:好奇心、努力、下黑白棋

田中加子認為,她的長壽三大祕訣是:好奇心、努力、下黑白棋。她生前住在福岡市內的老人安養中心,幾乎每天都要和別人對弈,因為她討厭輸棋,所以會持續對弈到獲勝為止。除此之外,田中加子平時也與安養中心職員有所互動,她每星期還會畫畫、練習書法及挑戰算數。在飲食方面,她不忌口。除了三餐以外,每天要喝罐裝咖啡、碳酸飲料,還很愛吃巧克力。

田中加子曾訂下目標——「健康的活到120歲」,雖然只差了一步,但她生前精神活力十足的模樣,仍引來人們好奇:高糖飲料不健康,為何她還能如此健康長壽?

醫生們認為,有3個原因:

1. 和人交往、不孤單

知名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洛桑預防醫學集團院長洛桑加參指出,當人年紀大了,朋友越來越少,常常自己一個人且感到心裡孤單,死亡率會變高。

哈佛大學做了75年的研究,發現健康長壽最主要的一環是社交。這項從1938年開始的研究,總共追蹤了724位成人。研究團隊每一年都會詢問研究對象的工作、生活、健康等狀況。

研究結果表明,與家人、朋友、社群保持較多聯繫的人,心靈比較快樂、身體也較健康,這類社交活躍的人也比較長壽。相反,孤單有害身心健康。如果人們非自願的感到孤獨,在中年時健康狀況會提前衰退,大腦功能也會提早退化,容易早逝。

洛桑加參認為,這位日本老奶奶喜歡下棋,保持好奇心,都與社交有關。

很多人在退休後,與人互動變少,又沒有目標,死亡率也會變高。洛桑加參表示,德國進行過一個研究,如果人們退休後願意再回到社會,去學校教書、當志工、照顧別人等,死亡率能降低40~50%。

在日本就有一個例子,2019年90歲的藪田義光被麥當勞錄取為時薪員工,成為日本麥當勞最老店員。他一週上4天夜班,每天5小時,負責打掃用餐區座位、準備食材等工作。

跟田中加子一樣,藪田義光平時也會吃人們認為不健康的食物——店裡的薯條跟飲料。但是這些飲食和高齡的身體,都沒有成為藪田義光工作的阻礙,店長井本恭兵盛讚他將店裡維持得很乾淨。藪田義光認為,一起工作的同事是很重要的存在,就算跟年輕同事有不同的意見,也會試著去互相理解。

2. 心寬、不生氣

從田中加子的照片和影片裡,總能看到她祥和的臉龐。

養生、長壽的祕訣是心寬。(Shutterstock)養生、長壽的祕訣是心寬。(Shutterstock)

洛桑加參指出,提到養生、長壽,人們都在關注吃什麼、喝什麼,怎麼運動,「其實真正的祕訣是心寬」。西藏、印度很多高僧都是粗茶淡飯,但都活到八、九十歲,甚至超過一百歲,因為他們心的平靜度很高。

很多癌症患者,如肺腺癌、乳癌,他們的生活飲食都很健康、沒有抽菸喝酒,也有運動,但還是罹癌了。洛桑加參表示,他門診遇到很多這類患者,最後才發現,是怨氣、恨等心理因素讓他們生病。「怨氣跟肺腺癌、乳癌關聯很大」,他說,這種情緒累積下來,免疫機能會變弱、失調,對健康殺傷力很重。

他強調,不要生氣,因為生氣會產生怨氣,還會衍生出悲傷、憂鬱等。有些人還會對自己生氣,對健康殺傷力更重。只是「不生氣」並不容易,需要常常練習,才能做到心平氣和。

3. 培養幸福感、利他

奇林診所院長張適恆指出,關於健康長壽的話題,人們多是注重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肌少症、血壓血糖等等,但都忽略了大腦。「腦部的健康跟幸福感很有關係」,他強調。幸福感會影響腦部的健康,腦部健康又跟身體機能、壽命有關。

美國心理學家、喬治梅森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和健康實驗室主任托德‧卡什丹(Todd Kashdan)提出,給大腦的6個「材料」,可以培養幸福感:活在當下、好奇心、做喜歡的事、為他人著想、培養人際關係,以及善於照顧自己,讓自己身體好。

田中加子常做自己喜歡的事,並保持好奇心,維持學習的心態,也是一種活在當下的表現。

張適恆表示,人的好奇心在嬰兒時期最旺盛,但當開始上學、進入社會體制後,有校規、公司規定要遵守,這都會壓抑人的好奇心。他建議人們在退休後,要解放好奇心,多去學習新事物。

「我有名患者從來沒有碰過小提琴,到了七十多歲才學小提琴」,張適恆分享,這位患者很健談,「我覺得一定跟他有好奇心,接觸這些困難的事有關」。而且,學習一些困難的事,可以讓大腦活躍,減少腦細胞的凋亡。

活在當下、做喜歡的事、為他人著想等行為,能培養幸福感。(Shutterstock)活在當下、做喜歡的事、為他人著想等行為,能培養幸福感。(Shutterstock)

另外,為他人著想,幫助別人、利他的行為,比被別人幫助還要有幸福感。洛桑加參也認同這一點,「我一直在說,利他、快樂、健康,這三個是等號」。利他的同時,人會得到快樂,快樂就會得到健康。幸福感還跟腦容量有關。有研究發現,憂鬱症患者得到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及腦部萎縮的機率,會比一般人高。

張適恆指出,田中加子雖然愛喝碳酸飲料,但她做的很多事,跟腦部健康有關,反而可以補過這些飲食問題。當然,健康的飲食還是很重要,例如,「麥得飲食」能延緩大腦老化及降低失智風險。◇

延伸閱讀
上海養老院 活人送火化
2022年05月02日 | 2年前
想提升人際關係?先學會「閒聊」
2022年03月02日 | 2年前
親子關係「剛剛好,就好」
2021年12月20日 | 3年前
新人結婚大媽討錢  挨批搶匪
2022年01月16日 | 3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