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年產18億件塑膠包裝 環團籲推蔬果裸賣

每年超市10大類商品製造至少18億件、大約1.5萬噸塑膠垃圾,其中蔬果非必要塑膠包裝比例最高。(綠色和平提供)
每年超市10大類商品製造至少18億件、大約1.5萬噸塑膠垃圾,其中蔬果非必要塑膠包裝比例最高。(綠色和平提供)

【記者徐翠玲/綜合報導】

綠色和平與成功大學調查發現,超市10大類商品每年產生至少18億件一次性塑膠包裝,可塞滿約4,443輛垃圾車,其中蔬果的非必要塑膠包裝比例最高。而10大類商品若使用循環容器採買,平均能減少約53%的包裝垃圾量、約57%的碳排放,可帶來近57座大安森林公園的減碳效果;建議可透過減量包裝、裸賣並提供紙袋方式銷售蔬果。

綠色和平指出,超市10類主力商品包括:水果、蔬菜、雞蛋、米、瓶裝水、瓶裝飲料、瓶裝牛奶、沐浴洗髮用品、洗衣精、清潔劑,每年至少產生18億件、約1.5萬噸塑膠垃圾,若和量販通路一同計算,將達36億件塑膠垃圾。

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林心恬指出,蔬菜、水果、瓶裝飲料在超市年銷量超過7億件。超市市占率高,減塑潛力大,透過減量、循環、自備容器等策略,可減少垃圾量約8,270公噸、相當於1萬6,541場淨灘垃圾量。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唐安表示,臺灣民眾過去10年間到超市購買生鮮蔬果的頻率增加約45%。超市通路高達九成生鮮商品使用一次性塑膠包裝,用完就丟。法國2021年頒布「蔬果裸賣」法規,列出可優先去除包裝販售的30種蔬果;香港百佳超市也計畫在50間門市設置蔬果裸賣專區,超市裸賣成為減塑必然手段。

消基會祕書長徐則鈺提到,過量包裝可能會增加商品成本約5%至10%,最終都將轉嫁給消費者;減少一次性包裝,既能替消費者省錢,也能減少大量垃圾。此外,水果禮盒繁複的包裝,也不利環境保護。

立委王婉諭則表示,聯合國正研擬「全球塑膠公約」,將從源頭開始規範塑膠產品從生產、消費到棄置的整個週期。臺灣通路的蔬菜、水果尚無裸賣指引,建議環保署可用政策補助,鼓勵業者開發新的包裝與配送模式,朝向包裝減量與最終裸賣目標,也可搭配綠色消費環保集點,讓消費者更支持裸賣。◇

延伸閱讀
【讀報心得】改善酸性體質
2022年04月14日 | 2年前
這樣夯肉 防癌、防疫、保健康
2021年08月26日 | 3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