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千年】 生活藝術 插花雅事

清金廷標歲朝圖 軸,此畫描寫歡樂慶祝年節的景象。正月燃放爆竹,寓意「報平安」。(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清金廷標歲朝圖 軸,此畫描寫歡樂慶祝年節的景象。正月燃放爆竹,寓意「報平安」。(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文/雅蘭

春季百花爭鳴,生活中當人們心生煩惱的時候,有一個很好的抒壓的方式那就是「插花」。當我們聞到花朵的芬芳,看到插花的藝術造型,以及看到那一朵朵飽滿的花朵的時候,也會讓壓力釋放。

其實,這種愛花和賞花的方式,中國文化裡很早就出現了,中國文化裡人們怎麼通過花來讓自己得到慰藉呢?今天我們來和大家談一談。

「花」和「華」

中國古代,「花」原本被寫成「華」字,所以有人認為華夏的「華」字,它可能也指花。中華民族是個愛花的民族,在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很多彩陶,上面就有五瓣、四瓣花紋,連綿不斷,考古學家認為,這是當時人們對野生薔薇、菊花之類的花,仔細觀察或種植之後才創作出來的圖案,裡邊也有祈求豐收的意思。

清 鄒一桂《白梅山茶圖》局部。(公有領域)清 鄒一桂《白梅山茶圖》局部。(公有領域)

我們經常能夠從詩詞裡看到,古人把花當做一種心靈的寄託。比如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當仕途不如意的時候,就歸隱田園和花卉相伴;再比如描寫梅花的著名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詩人林和靖歸隱山林,他非常喜歡梅花,所以才能把梅花寫得這麼生動,在月光下溪水邊,幾株梅花疏朗的影子倒映在水中,梅花的清香在月光下淡淡的散發;再比如《楚辭》中寫道:「紉秋蘭以為佩,集芙蓉以為裳」,也就是說身上佩戴著蘭花,把芙蓉花作為衣服,其實是以花朵來比喻自己高潔的情操。

古人也常常把花當做一種知己和陪伴,比如:「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夜已經很深了,詩人擔心眼前的海棠會像人一樣因夜深而睡去,所以趕忙點燃紅燭,照在紅紅的海棠上。

還有,明代唐伯虎關於《桃花庵歌》的詩詞: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折花枝當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須花下眠。花前花後日復日,酒醉酒醒年復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車塵馬足貴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閒。

世人笑我太瘋顛,我笑世人看不穿。記得五陵豪傑墓,無酒無花鋤作田。」

在這首詩裡詩人把自己比作桃花仙人,自己隱居在蘇州桃花塢地區的桃花庵裡邊,每天就是種桃樹、賣桃花,和桃花相伴,酒醒的時候坐在桃花前,酒醉的時候就睡在桃花下,花開花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詩人說他寧願老死在花間,也不願在富貴面前卑躬屈膝,富人有香車寶馬的樂趣,但窮人有窮人的樂趣,比如可以和花酒相伴,詩人認為富人的車馬勞頓,不如貧者的自在悠閒,「別人笑我太瘋癲 我笑世人看不穿」,功名利祿,榮華富貴,不過是過眼雲煙,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歸隱田園、和桃花相伴,淡泊功名、過一種閒適生活的態度。

中國文化裡,花不僅用來和自我相伴,人們也常常用花來傳遞感情,比如《詩經》裡,「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詩經‧鄭風‧溱洧》),記載了青年男女相愛時,他們會採摘芍藥花贈予對方,表達內心的愛意。還有用花來表達友誼,比如「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詩人折梅花的時候恰好遇到信使,於是將花寄給身在隴頭的好友,江南也沒什麼可以相送的,就送你一枝梅花,當你看到它的時候就像看到了江南的春天。

因為中國文化裡,花和人的情感有如此緊密的連繫,所以不同的花也被賦予了獨特的含義。比如荷花它出淤泥而不染,好比人在汙濁的環境裡,卻保持著潔淨的內心,所以荷花常常用來供奉神佛;而梅花在寒冷的冬天,卻臨雪而開,代表著堅韌的品行;在秋天很多花都凋謝的時候,菊花卻開始綻放,不與別人爭搶,它比喻一種淡泊隱逸的思想;蘭花開在深谷,不因為沒有人欣賞就不去散發芬芳,也比喻高潔的品質,所以中國文化裡,梅、蘭、竹、菊被稱為花中的四君子。

中國文化裡根據開花習性或品格特徵等,幾種花組合一起也常常被賦予特殊的寓意,如玉蘭、海棠和牡丹組合一起,合稱「玉堂富貴」;冬季裡的梅、松、竹組合一起,名為「歲寒三友」。

除了人們會欣賞自然中的花草,人們也會把一些自然中的美景,濃縮成一片袖珍的風景,這是中國的插花。插花最早是用來祭祀神明的,我們通常會從一些古畫裡看到,一般祭祀的几案上,會擺著香爐、蠟燭和花。

中國插花的淵源

關於插花,目前發現最早出現在漢代,在東漢墓的壁畫上,有一個圓形的陶盆裡盛著淨水,裡邊就有六朵紅花,非常質樸而精巧。

到了東漢末年,因為佛教傳入中國,所以插花很大一部分用來祭祀神佛。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因為社會動盪不安,出現了竹林七賢這類的文人雅士,他們專注於文學藝術,而這時候的文化思想專注於自然美的境地,插花這種「親近自然」的藝術也得到發展,插花和文化意境結合起來。

清乾隆緙絲歲朝圖(一)軸,絲繡。此為典型歲朝清供圖,畫面以各種吉慶物品圖案組合,是清代宮廷工藝普遍應用的裝飾手法。(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清乾隆緙絲歲朝圖(一)軸,絲繡。此為典型歲朝清供圖,畫面以各種吉慶物品圖案組合,是清代宮廷工藝普遍應用的裝飾手法。(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隋唐時,誕生了中國第一部插花理論作品——羅虯的《花九錫》,雖然僅七十五個字,但勾勒出從空間設計、藝術創造到欣賞角度完整的插花體系,「花事」成為重要題材,關於賞花和插花就繁盛了起來。

唐朝時插花的藝術就日趨成熟了,我們都知道,武則天非常喜歡花,她很重視花卉的培植,詩詞中有「洛陽牡丹甲天下」,我們也可以從唐代的《簪花仕女圖》裡看到,這些仕女的頭上都戴著花卉,顯得非常雍容華貴,唐朝的時候還有「花朝節」,也是在這個時候中國的插花傳入了日本。

到了宋代,插花就比較普及了,南宋文人張幫基在《墨莊漫錄》中記載「西京牡丹聞天下,花盛時,太守作萬花會。宴席之所,以花為屏障;至梁、棟、柱、拱,悉以竹筒儲水,簪花釘掛,舉目皆花也」,這段話就非常生動的描述了當時的插花盛況。

到了明清的時候,傳統的中式插花就非常成熟了,在這個階段,插花在技藝上和理論上都形成了完備的體系,出現了很多插花的著作,其中有三部最為著名,就是《瓶史》、《瓶花三說》、《瓶花譜》。

《瓶史》作者是明代著名文學家、花藝家袁宏道。《瓶史》對插花的構圖、取材、保養、花器、欣賞、花性等,都進行了全面的總結,也是東方插花理論的代表作。

他所倡導的重視意境這樣的插花風格,對東方插花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日本傳承了中國的插花藝術,特別是袁宏道的《瓶史》,在日本形成了獨特的插花藝術流派——宏道流。

所以插花是中國藝術中重要的一部分,和中國傳統的繪畫、詩詞、書法、瓷器等藝術互相影響結合,也成為中國文化裡修身養性陶冶身心的生活藝術。

歲朝清供圖

人們也會在不同時節插花,如在端午、中秋、新年等節慶之時。關於新年的插花,後世有一個大的主題繪畫——「歲朝清供圖」,朝是指初始的意思,歲朝是指一年之初,通常是指大年初一,人們在這一天裡擺上鮮花、蔬菜水果祭祀神明,後來也會加上一些古玩和吉祥的事物,來表示吉祥納福的意思。

明唐寅歲朝圖 軸。(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明唐寅歲朝圖 軸。(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比如石榴代表著多子,芙蓉花寓意富貴榮華,柿子百合和如意結合在一起,寓意百事如意等等。

中國文化裡的歲朝清供圖中,如這幅清朝陳書的《歲朝麗景》,畫中繪有黃色的臘梅、紅色的南天竺漿果、粉色的芙蓉、白色的水仙,花盆外還有紅紅的柿子、靈芝和百合,它寓意百事如意。

在歲朝圖中也常用稻穗來寓意歲歲平安,如這幅清朝汪承霈畫的《百福繁生圖》,花瓶中松柏寓意「長壽」,稻穗寓意「歲歲平安」,花瓶上有紅蝙蝠,蝙蝠寓意「福氣」,花瓶邊有個樂器笙,寓意「升官加爵」,還有青銅器豆和扁壺,寓意「日進斗金」,畫面中松「柏」諧音「百」、「蝙蝠」諧音「福」、它們和「幡旗」、「笙」組成「百福繁生」,象徵幸福好運。

很多文人都會畫歲朝清供圖,因為新年的時候,畫上這些吉祥的圖案掛在房間中,也會增添一些新年的節日氣氛。到了清朝,很多皇帝都會畫一些歲朝清供圖,比如這幅光緒皇帝畫的《歲朝清供圖》,這幅是乾隆皇帝畫的清供圖,這是慈禧太后畫的清供圖,裡面牡丹代表榮華富貴,桃子代表長壽,如意代表吉祥如意,所以整幅畫代表了「花開富貴,吉祥如意」。

宋朝時掛畫、焚香、點茶、插花成為文人四大雅事,一直到現在焚香、品茶、插花,仍然在我們生活中非常常見,在現代生活中一束花,一杯茶,就讓我們連接到承傳千年的生活方式,讓我們感受自然帶給人心靈的安頓。◇

延伸閱讀
新年年畫中 吉祥物的寓意
2022年01月22日 | 3年前
糖炒栗子 「栗」史久傳
2021年10月28日 | 3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