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十大國際新聞 抗共是主軸(下)

文/記者宋唐

時序進入2021年,中共肺炎(COVID-19,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疫情進入第三個年頭,持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與此同時,中共對全球的侵犯也越來越浮現,盤點2021年十大國際新聞,可以看出「對抗中共」成為全球主要焦點。

六、制衡中共 美英澳建立安全聯盟

9月15日,澳洲(AU)、英國(UK)和美國(US)聯合宣布簽署澳英美三方安全夥伴協議「AUKUS」,英、美幫助澳洲打造至少8艘核動力潛艦。該協議雖然一字未提中共,但各方一致認為,新協議目標顯然就是針對中共。

對美國而言,英美同盟、五眼聯盟、七大工業國集團,是美國的核心盟友圈,其中英美同盟又是核心的核心。二戰之後,美國只與英國分享軍工尖端技術,如今,英美向澳洲輸出自製戰斧巡弋飛彈和多款海上遠程攻擊武器系統的能力,這說明英美對澳洲的關係「升級」,進入美英「特殊關係」圈子。

英美都與西太平洋相距甚遠,而澳洲與中國中間只隔了印尼,AUKUS聯盟就是要藉助澳洲的地利優勢,加強西太平洋對中共的威懾力量。

核動力潛艇可以讓澳洲軍事投射能力升級,走向全球。與傳統柴油潛艇相比,核動力潛艇不須頻繁浮出水面,可在水中5個月之久,因此「更隱蔽、更快速、續航力更遠、酬載更強大武力」。

有評論認為,AUKUS是「自由世界」重新定義與中國關係的「新時代起點」,「填補了西太平洋地區安全網中的一大漏洞」。

這也標誌著澳洲幾十年來最重大的國防和戰略方向的改變。亞太地區國家在美中衝突之間,都面臨著「選邊站」的問題。澳洲正式公開和美國合作,標誌著澳洲的「中國抉擇」終結。

七、美國籲國際社會 外交抵制北京冬奧

奧林匹克運動會是東道國向世界展示國家風采的機會,一般參加奧運會的國家都會派出官方代表出席開幕式和閉幕式。但是奧運會在極權國家舉辦時,卻成為統治者裝點門面,為政權製造合法性的宣傳工具。

2008年北京奧運之際,人們尚對中共抱有一絲幻想,八十多位世界各國領導人和王室成員參加了奧運開幕式。但2022年冬奧的情形卻大為不同,2008年後,中共自以為沒有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開始宣傳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推行「中共模式」,先後與美國打貿易戰,鎮壓香港民主運動,迫害新疆人、西藏人及法輪功學員,而且一點也不掩飾要取代美國、治理世界的野心。

12月6日,白宮宣布美國外交抵制2022年北京冬奧,不會派出任何美國政府官員前往北京參加本屆冬奧。之後英國、澳洲、加拿大跟進,紐西蘭決定不派部長級代表出席,立陶宛和科索沃也宣布對北京冬奧外交抵制,奧地利、比利時也以防疫為由不派政要出席。儘管中共回應說「不在乎」,但實際上卻觸動了北京那根異常敏感、脆弱的神經。

八、彭帥事件引發國際關注
中共欲蓋彌彰

11月2日,35歲的中國網球明星彭帥在微博發文,指控中共前政治局常委張高麗性侵。其後彭帥更一度失聯超過10天,由於彭帥的國際知名度,在媒體廣泛報導之下,該事件迅速演化成國際事件。這件事情的本身如何另有它論,讓外界感到可笑的是中共拙劣的滅火式公關。

11月14日,國際女子網球協會(WTA)首先發聲明聲援彭帥,要求事件「必須獲得全面、公平、透明且沒有審查的調查」,隨後國際網球協會、聯合國、歐盟等國際組織也開始關注。12月1日WTA宣布,暫停在中國的所有網球賽事,包括香港地區,以示對彭帥的關注。

為安撫國際社會,11月21日,在中共的精心安排之下,彭帥與國際奧委會主席進行了視訊通話。12月19日,新加坡《聯合早報》又公布彭帥的採訪影片,但採訪內容都不是觀眾想知道的問題,而是中共希望外界知道的事情。

有外媒評論,一旦國際社會開始質疑某人的下落或安全,北京就會發布「一些精心策劃的影片」,展示這些人在中國過得很好。WTA也不理會這段影片,繼續呼籲就彭帥所指控的事件進行全面調查。

一名中國網友說,在中國討論彭帥是「被禁止的」,「但中國(共)政府卻忙著向外國人解釋。那麼,是否只有外國人才值得知道,才應該得到答案,而中國人則不需要?」

九、被拘禁近3年 孟晚舟認罪後返回中國

2018年12月1日,華為財務長孟晚舟在加拿大溫哥華機場準備轉機的時候,被加拿大警方逮捕。美國指控孟晚舟隱瞞華為香港子公司星通與伊朗的業務往來,違反美國制裁伊朗的規定。

孟晚舟被抓捕,讓中共大為光火,迅速將此事升級到政治和外交層面。中共隨即逮捕了兩名加拿大公民作為報復,並開動國家機器。中共駐加拿大大使發聲明抗議,並親自看望孟晚舟;深圳市政府也發聲明,要求立即釋放孟晚舟。

孟晚舟不過是私人企業老闆的女兒,為什麼中共會動用整個國家的力量出手救援?如果被捕的是普通中國公民,中共會這樣嗎?美國司法部指出,在截至2018年的11年裡,孟晚舟至少持7本護照到美國旅行,其中4本中國大陸護照,3本香港特區護照。這不禁讓人懷疑,孟晚舟是不是中共國安部的高級間諜。

2021年9月24日,美國司法部與孟晚舟達成暫緩起訴協議,隨後的25日晚上,孟晚舟從加拿大獲釋返回中國。根據達成的暫緩起訴協議,孟晚舟只有在認罪的情況下,才能暫緩起訴,釋放回國。但在中共的媒體上看不到孟晚舟認罪的報導,而充斥著「孟晚舟贏了!華為贏了!中國贏了!」的言論。

讓國際社會感到憂慮的還有中共的「人質外交」,孟晚舟一回到中國,兩名加拿大公民也立即獲釋,這也顯示外國公民在中國隨時都有成為人質的危險。

十、執政16年 德國總理梅克爾卸任

在歐洲政壇上,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是棵常青樹,在這個位子上一坐就是16年,這在民主國家非常罕見。而在此期間,美國總統換了四屆,英國首相換了五個。

梅克爾長期掌權,被視為歐盟實際領導人。在梅克爾任內,德國經濟繁榮,財政年年有餘,德國民眾對她的支持度維持在60%~80%,從未跌破50%。2018年10月,梅克爾宣布,2021年她將不再尋求連任總理。

梅克爾在位期間,經歷金融危機、難民危機、英國脫歐和中共肺炎疫情等重大事件。梅克爾剛上臺時,堅持與中方談人權。2008年,梅克爾沒有參加北京奧運開幕式,德中關係跌入谷底。但2009年金融海嘯後,梅克爾開始尋求中方的幫助,批評中共的聲音越來越弱。從2014年到2019年,梅克爾和習近平幾乎每年會面一次。

2019年9月,梅克爾帶著龐大的經濟代表團訪問中國,成為香港「反送中」運動以來第一位訪問中國的西方領導人。梅克爾也大力推動「中歐投資協定」,不過該協定因為中共報復性制裁歐盟學者及議員,最後被歐洲議會冷凍至今。

11月17日,即將卸任的梅克爾在接受路透社專訪時承認,她的中國政策,起初可能「過於天真」。◇

延伸閱讀
數位教育居年度十大教育新聞之首
2021年12月16日 | 3年前
2020 中國十大新聞(下)
2020年12月31日 | 4年前
2018十大新聞前言
2018年12月24日 | 6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