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從虎尾寮的老蚵仔說起
台灣西部沿海養殖的蚵仔(牡蠣,又稱蠔),通常是元月間下種,四月底採收上市(文中均指農曆),約4個月就可「見現」(即上市銷售)。然而嘉義縣布袋鎮好美里(舊稱布袋嘴、虎尾寮)却異軍突起,養殖了越年才採收上市的蚵仔。本文所指新蚵仔為颱風較少的8~9月接苗,次年3~4月採收;老蚵仔接苗時間 與新蚵仔同,次年1~2月分栽,第三年4~6月颱風前採收。
這當然與不到10個月就上市的新蚵仔就不可同日而語了。無論就蚵仔個兒的大小、豐腴、軟嫩與多汁鮮美的「呷路」(口感),與含在口中的飽滿感,在在都大不相同。
然而它的價錢與急就章的新蚵仔同樣是批發價每台斤110~120元左右。老饕們怕要迫不及待地以一嘗為快了吧?我不敢說新蚵仔「緊紡無好紗」,畢竟絕大多數人吃的還都是新蚵仔呀!但凡吃過這些「老蚌生珠」的過來人,莫不豎起大姆指,齊聲喊「讚」!
蚵仔是斧足類軟體動物之一,又稱兩枚貝殼類,營養豐富,主要除了蛋白質、油脂(蠔油)、礦物質外,還有其他一般食物所欠缺的鋅——兩枚貝殼類多含此金屬化學原素,屬壯陽物質——此誠不可忽視。
虎尾寮海岸淺灘較多,養蚵只能以平掛式(即平面式,因水淺更易為泥沙淹埋,蚵仔必死無疑)方式處理,不能像東石、布袋等因沿岸水深而適用吊掛式(立體式)養殖,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也正因為同樣的養蚵面積,虎尾寮的海岸水底地形,因無挖泥船施工而淺灘既長又寬;自然與東石、布袋等地港口設有船隻航道,經常抽泥沙,得以保持一定的水深,適用吊掛方式養蚵,遂使單位面積產量成倍地提高。
虎尾寮唯有其貌不揚的小型避風港供漁船及膠筏等30多艘停泊避風。然而南邊的八掌溪出海口,每逢颱風或水災,隨著龐大流量與風勢,往北岸水底夾帶一堆堆厚泥沙,遂致海面下能利用的養蚵面積年年減少;地方的發展既無望,老年人或許習以為常,無可奈何;然而已經「養不起」年輕人了,人口因而外流。
試想常年囿於單位面積產量,養殖時間又漫長,平掛式養蚵風險又高;加上高品質的產品,却在市場價格與新蚵仔「看齊」而無法「出頭」,您不覺得這真是自由競爭市場上的一個怪異現象?
要照顧虎尾寮約500戶2千人左右的人口,必須在八掌溪出海口築堤突出外海,阻止流沙向北堆積。僱用挖泥船抽取淺海海底的泥沙,疏濬至適於養育吊掛式的蚵棚為止。
至於抽取的海沙,經淡水洗滌後仍可作為建築材料而物盡其用,何須捨近就遠?而這只是近期計畫,如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拿出長遠計畫,擴充漁港設備,使當地漁民出海捕魚更加方便,兼顧作業安全,增加收入;而不是被迫僅困於事倍功半的平掛式養蚵,俾能解除收入上一直陷入「不平等待遇」的桎梏,豈不功德 無量,皆大歡喜?
為政之道,乃在管理眾人之事,莫不以民之苦為苦,民之好為好;深望有關單位,勿以善小而延宕不為!
電話:05-2789025 嘉義市蘭井街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