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科研中心建功 科技部擬再投6億提升應變能力
科技部於去(109)年6月國內疫情清零之際,斥資1.85億元成立「防疫科學研究中心」,結合大學、醫學中心、高防護實驗室的量能,將長期耕耘的學研成果應用在實際防疫作為上,成為指揮中心背後的幕後大功臣。生科司長陳鴻震透露,明年將再投入6億元建置防疫科研計畫。
國內中共肺炎疫情自去(109)年初短暫爆發後迅速清零,即便國內疫情樂觀,但甫從政委轉任科技部長的吳政忠在陳鴻震的建議下,於同年6月投入1.85億元成立「防疫科學研究中心」,邀請臺灣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成功大學、長庚大學暨長庚醫院及國防醫學院等5校,結合高防護實驗室平台、醫學中心場域,為未來可能發生的疫情超前部署。
以長庚團隊為例,具有24小時分析200件以上病毒基因序列的量能,可迅速篩檢新變種病毒;並開發出精準且快速檢測人體血清中和抗體效價的試劑,可作為全球建立疫苗效期監控指標,是未來防疫管制及邊境開放時的重要工具;陽明交大團隊也在今年5月疫情爆發時,迅速提升宜蘭的高通量核酸檢測量能,支援宜蘭八成的檢驗量。
吳政忠表示,18年前的SARS疫情是寶貴的一課,使臺灣在公衛、科技研究上奠定應對新興傳染病的基礎,科技部也長期支持相關研究計畫,包含SARS專案、禽流感及新型流感、臺灣新興感染症等研究計畫,以及去年開始對COVID-19(中共肺炎)的研究,總計已投入約20億元的研究經費,專家們一遇到疫情就能集結成軍。
對於「防疫科研中心」,吳政忠要求,並不是等疫情爆發後才開始研究,且不應只是單純做研究、發表文章,要真正走出校園組成抗疫團隊、實際面對疫情;除了學理檢測技術之外,也要與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等科技結合,導入防疫所需的監測、預防、檢驗、醫療及零接觸照護等,並帶動臺灣精準健康產業發展。
陳鴻震表示,科技部規劃於明(111)年起再投入約6億元經費,發展為期4年的「防疫科學研究發展及能量建置計畫」,建置高防護實驗室、病原監測平台、動物測試平台等核心設施,以協助檢驗試劑、藥品和疫苗開發與認證;其次,為儲備未來防疫緊急應變能力,將持續研發前瞻創新產品技術、加速產品驗證及應用,並培養高階國際防疫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