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委憂中國用語 逐漸對臺灣進行文化滲透
中共長期以來對臺灣進行多種面向的統戰,而文化統戰更是默默的存在我們生活周遭。立委賴品妤12日質詢時表示,臺灣漸漸在用許多中國用語,而那些用語看似熟悉且平常,但某種程度上,這些都是中共對臺灣進行文化滲透的子彈。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12日在立法院,繼續審查高級中等學校建教合作實施及建教生權益保障。賴品妤舉出部分中國用語入侵,如視頻、概率、質量、走心、信息、優化、反饋、水平,臺灣用法則是影片、機率、品質、在意、訊息、升級、回饋、水準。除了平常被使用之外,賴品妤更發現在公家機關相關公文用語上也不慎誤用,因此要求教育部應制定「臺灣、中國用語對照參考表」,讓各公家機關參考。
賴品妤表示,國語政策已經讓臺灣人普遍習慣以華語思考對話,但是就現在來看,這也成為了中國(共)實行文化統戰開得最好的大門,本土語言的保存與復興,我們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賴品妤也舉出教育部辭典中「視頻」一詞的例子,在過去「視頻」的釋義中,只有「電視波所包括的頻率範圍,在二十赫至四百萬赫之間。」但後來竟加上「泛指影音檔案」,認為此解釋應來自中國,負責辭典整理的國家教育研究院雖有解釋,也明白語彙會流通,但該釋義後方應加註來源是「中國」,讓使用者了解。
賴品妤進一步說明,當然同意語言是會是互相影響流通,目前中國跟臺灣習慣使用的語言,基本上還是有高度的相似性跟共通性,但是,對於政府以及公部門還是要另外要求。賴品妤舉例,偶爾看到公家單位的公文文件庫,會出現中國慣用語「質量」等等。
賴品妤表示,教育部作為臺灣最高的教育主管機關,基本上就是代表著國家的教育門面,面對長期對臺灣有侵略意圖的中國(共),政府機關的資料裡,不應該使用中國用語,這個部分應該要有警覺。
因此賴品妤希望,教育部可以整理一份中國與臺灣用語的對照表,甚至架設在一個公開的線上平臺,讓各個公家單位來參考,盡量避免公文等相關資料出現這些用語,基本上也是在保護臺灣的語言文化。對此,教育部次長蔡清華表示,將會研議制定臺灣、中國用語的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