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記者壓力大 記協盼建立守望機制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與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21日發布媒體工作者受害報告,揭露媒體工作者的工作威脅來源前3名,分別是媒體老闆的壓力、工作不穩定性及政府機關的壓力,並呼籲建立經常性的記者權利守望機制及投訴平臺。
這項「臺灣新聞自由與記者權益監測計畫」是由國際記者聯盟(IFJ)出資贊助,委託記協與媒觀組成工作團隊,邀請電視臺、平面、新媒體的媒體工作者,分享在各自工作場合權利遭受侵害的經驗,並發出問卷調查,完成《2020臺灣媒體工作者權利受害紀錄》。
根據調查顯示,在過去一年中,新聞媒體工作者在工作中感受到威脅的來源前三項為「來自媒體老闆的壓力」占30.1%、「工作不穩定性」占25.3%、「來自政府機關的壓力」占23.8%。
調查還發現,受訪記者認為不實訊息與疫情訊息法規,對新聞工作自我審查有所影響,在政府打擊假訊息與疫情影響之下,記者們或其所任職的媒體機構,會顧慮受罰的風險而進行自我審查。此外,許多新聞工作者擔心遭到報復、工作不穩定性、安全考量,因此可能選擇不進行通報。
媒體老闆下令找碴 只為拿業配
全國傳播媒體產業工會理事鄭一平則舉例表示,第一線記者往往面對媒體老闆與政府的壓力,某媒體老闆曾要求記者對某縣市首長「每天找碴」,突然有一天下令不要再這麼做,只因拿到「業配」。
鄭一平還說,應正視媒體人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如同此次臺鐵太魯閣號出軌事件,許多救災人員事後表示有創傷,被派去現場的記者也有類似情況。反觀美、日、韓等國,記者若被派去類似的重大事件,完成後會立刻休假,由公司安排進行心理諮商,但臺灣卻沒有相關機制。
他呼籲,很多問題各媒體無法自行解決,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應出面處理。
記協提4呼籲 盼抵抗新聞劣化
記協與媒觀也共同發出4點呼籲,首先臺灣公民社會應提高警覺,正視新聞自由遭到侵蝕的各種跡象,以積極友善的行動,而非仇恨與攻擊性言論,支持媒體專業人員;其次,新聞媒體工作者的權利受害事件並非個案,呼籲能報導自身專業社群遭受的危害。
第三,不只新加坡,許多威權、專制與民粹主義政權都以「假新聞」與公共衛生防疫為由,限制新聞與資訊自由,臺灣政府應警惕,並在防制不實資訊的修法與執法上,應自我節制、合乎比例原則,以免造成寒蟬效應。
最後,面對政治宣傳、廣告、謠言和新聞報導直接互相競爭,商業、政治和新聞內容之間的界線日漸模糊,動搖言論自由。記協與媒觀呼籲,臺灣公民社會應以防範疫情的強度,以抵抗新聞產業劣質化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