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發現首例鹽草屬海草雜交

劉商隱指出,臺灣與斯里蘭卡環境與氣候相仿也有豐富的海草生態系,臺灣西部、南部與東部、東沙島、鄰近離島澎湖、小琉球、綠島及金門皆有海草分布紀錄。(中山大學提供)
劉商隱指出,臺灣與斯里蘭卡環境與氣候相仿也有豐富的海草生態系,臺灣西部、南部與東部、東沙島、鄰近離島澎湖、小琉球、綠島及金門皆有海草分布紀錄。(中山大學提供)

【記者林紫馨/臺北報導】

海草床除具有防止海岸侵蝕及育幼功能,是海洋中重要的固碳者、地球重要「藍碳」之一。中山大學攜手斯里蘭卡魯胡納大學研究團隊,率先發現全世界第一例「鹽草屬(genus Halophila)」海草種間雜交,獲國際期刊《PeerJ》刊登。

這項研究成果除了可以作為斯里蘭卡政府調查海草多樣性與分布的重要依據,更可提供臺灣投入復育、設置海草保護區如澎湖、高美及七股溼地等參考。

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助理教授劉商隱表示,這項研究是全球第一篇以斯里蘭卡海草為材料並進行分子鑑種的報告,中山團隊2018~2020間赴斯里蘭卡進行兩次採集,發現1新紀錄種與2種可能新種,顯示過去斯里蘭卡鹽草屬的多樣性被嚴重低估,且卵葉鹽草與大葉鹽草種間有頻繁的雜交。

中山大學表示,由於臺灣與斯里蘭卡有環境與氣候相仿的海草生態系,目前臺灣有紀錄的海草有12種,包括臺灣西部、南部與東部、東沙島、鄰近離島澎湖、小琉球、綠島及金門都有海草分布紀錄。但只有東沙與澎湖海域有較完整研究,其他海草床因海岸開發與人為活動,造成棲地碎裂化較不受重視,且缺乏全面性與監測研究。

劉商隱說,在全球氣候變遷與人為影響下,近年來臺灣海草床覆蓋率明顯下降,例如2014年東沙海草床曾發生大量死亡,至今尚未恢復。近年來,因氣候變遷與人為干擾,全球海草床覆蓋率正以每年7%的速率逐年減少,急需進行多樣性調查、保育及復育。

劉商隱舉過去學界研究,東沙海草床每年每平方公尺可捕捉約1公噸的碳,東沙島海域的海草床每年約可捕捉12萬公噸的碳。在未來大氣二氧化碳持續上升情境下,臺灣須正視海草多樣性與長期監測研究並加強科學教育,宣導海草床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設置海草保護區,並進行復育保護這些「臺灣藍碳」。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