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香港哪有深圳今日 中共恩將仇報

⊙陳思敏

在中共商務部旗下「商務歷史」網站上的〈經濟特區的誕生〉專文中,開篇寫道:1979年,中共中央決定在廣東、福建兩省創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

並且這篇專文披露,在經濟特區提出後,鄧小平在不同場合還說:「中央沒有錢,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

由此可知,第一批經濟特區有4個,深圳經濟特區(廣東省,1980.08.26)、珠海經濟特區(廣東省,1980.08.26)、廈門經濟特區(福建省,1980.10.07)、汕頭經濟特區(廣東省,1981.10.16);以及當時中共中央根本沒有財力去搞經濟特區的建設。

目前在中國媒體上的許多相關文章或報導,多提5個經濟特區,是加上了後來的海南經濟特區(海南省,1988.04.13)。如有報導指出,廣東省的深圳市,與香港緊貼。廣東省的珠海市,與澳門毗鄰。廣東省的汕頭市,是華僑眾多地區。福建省的廈門市,靠近臺灣吸引臺資。海南省的海南島,吸引東南亞華僑外資。

據中共商務部統計,截至2015年,對華投資TOP15國家╱地區情況顯示: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總計1兆6,423億2千萬美元,其中,名列第一的香港8,333億2,500萬美元(比重50.74%),名列第二的「免稅天堂」英屬維京群島僅有1,491億7,400萬美元(比重9.08%)。

上述數據說明,香港為中國內地供給的投資,占據了全部外資的半壁江山。如有分析文章指出,中國外資,一半來自香港,來自香港的一半投在廣東,廣東的一半又投在深圳,深圳錢多,自然能夠發展,深圳發展了,即使沒有外資也依然有錢。就是這樣的連鎖關係。

近年來,可以看到許多文章或報導聚焦,中國五大經濟特區,為何只有深圳最成功?中國改革開放早期5個經濟特區,為什麼只有深圳能夠躋身一線城市?而這些文章不論是多麼深入透測的分析,其實都在告訴一個很簡單的答案:深圳最臨近香港。

因為緊貼香港,深圳今日的成功離不開香港。在改革開放初期,深圳藉助香港的資金和產業轉移,珠三角地區與香港形成的「前店後廠」模式,為「世界工廠」的騰飛奠定基礎,中國內地的對外貿易日益擴展,其中很大部分經香港處理。所以不只是深圳經濟,香港對於中國經濟,也有著輸出資本、觀念、管理的巨大貢獻。

從1980年到2020年,深圳從「小漁村」變身為中國四大超級城市之一,中國國內論壇更多議論。

有網評指出,深圳過去40年經濟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說是政策,那中央為什麼不給所有的地級市相同的政策,讓所有的地級市都成為深圳?

也有網評指出,深圳作為經濟特區也40年了,最初的初衷是試點經驗然後推廣。都40年了,還有什麼經驗不知道的呢?然而得到的經驗教訓都還是照舊局限在一城市。還有網評指出,深圳最新的政策完全仍是照抄香港,除了體制。

知乎一名人氣作者早在2018年文章直指:深圳發展遠超另幾個特區,來自其他的因素,和「香港」這個力量相比,都微不足道。

鄧小平自己也說過,中央沒有錢,只能給些政策。40年過去,中國第一批經濟特區,只有深圳獨佔鰲頭,已經證明不能光有政策而不靠香港。

香港的存在,經濟上帶飛了深圳,也在中國發展過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今日中共不但沒有回饋香港昔日貢獻之恩,竟然還以《港版國安法》(實為黨安法)毀掉香港賴以繁榮的一國兩制。

延伸閱讀
失去一國兩制 香港製造也不保
2020年09月17日 | 4年前
港記者疑遭打壓 作家籲寫信支援
2020年09月29日 | 4年前
【讀報心得】今日香港明日台灣
2020年08月17日 | 4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