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不等於公家電視 時力籲推公共媒體法

【記者吳旻洲/臺北報導】

文化部被爆出擬挹注經費幫公視成立「國際影音平臺」,外界質疑有政府介入媒體之虞,文化部雖在昨(29)日宣布終止計畫;不過時代力量黨主席徐永明表示,他雖然支持政府繼續挹注經費給公視,但為落實黨政軍退出媒體,要求立法院應該先推動「公共媒體法」,再談如何成立國際頻道。

時力29日舉行「公共媒體不是政府宣傳工具,國際宣傳照步來」記者會,並提出五項訴求:一、國際頻道欠缺具體規劃;二、公共電視不是政府媒體;三、公視大幅轉型應有依據;四、資源挹注在地傳播服務;五、優先通過「公共媒體法」。

徐永明表示,執政黨應該好好想清楚,在立法院多數、行政權獨大的狀況下,難道真的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嗎?」連公共媒體都要變成政府媒體,過去談的黨政軍退出媒體,豈不是白忙一場?

他說,雖然文化部終止了國際影音平臺的委託案,但事情還沒結束,文化部應到國會進行專案報告,說明這項委託計畫的具體內容及事發經過,以及58億的未來規劃。

徐永明強調,「公共」並不代表「公家」,公共電視絕對不是屬於政府的媒體,政府的確不應該因為這次事件,就停止支持公視經費,甚至應該要增加更多預算,但政府也應該思考未來如何規劃「公共媒體」的依據與獨立性。他呼籲公視的定位與討論,要回到立法院,透過修法來講清楚。

時力:頻道若只為政府宣傳 等同央視

媒體改造學社周宇修表示,公共電視並不是政府媒體,應該要獨立運作,而不是替政府擦脂抹粉,有其獨特的存在性,過去可以看到公視在推動文化傳播、實驗性戲劇、中立客觀的政策評析等,公視都能透過獨立性角色去努力,「但不代表政府出錢的媒體,就要臣服於政府。」

曾於英國BBC任職的時力黨團副主任白卿芬表示,BBC的定位在國際服務、而非國際宣傳,這次最大的弊端,就是先匡列58億,才進行後續規劃,暴露政府缺乏長期戰略思考的問題,如果花了納稅人的稅金,開辦國際頻道不是宣傳臺灣,而是宣傳蔡政府好棒,那等於另外一個央視。◇

延伸閱讀
三倍券領取方式 近7成偏好實體券
2020年06月24日 | 4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