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氣 一場戰爭一生醒悟
《左傳》名言:「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戰爭時,擊第一通戰鼓時,戰士們士氣振奮,最能鼓足勇氣,之後二鼓勇氣漸漸衰弱,三鼓時勇氣就衰竭了。後人也以此來比喻做事一鼓作氣,打鐵趁熱比較能掌握成功的契機。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概念,在戰國時代曾經歷經一場實戰的考驗而廣為流傳下來。這場戰爭發生在魯莊公十年(西元前684年)的春天,魯國面臨齊國大軍揮動大旗進攻的緊急保衛戰。魯莊公決定出兵應戰,這關鍵時刻,將軍曹劌請見莊公。曹劌是個很有智謀的實戰將軍,擅長掌握心理狀態,分析敵我情勢,審時度勢指揮軍隊應戰。
曹劌面見莊公後,冷靜理智地請問他「何以戰?」意思就是請教莊公拿什麼來和強齊較量呢?您有什麼打仗的本錢呢?
莊公說了三項應戰的本錢,曹劌一一加以冷靜地審度:
首先莊公說:「寡人有舒適的衣食,不敢專用,必定分人共享。」
曹劌對說:「這是小惠,無法遍及人民,人民不從。」
莊公說:「祭祀的犧牲玉帛,不敢加徵於民,不加重人民的負擔,說到做到。」
曹劌對說:「小信不夠誠意,神不會賜福!」
莊公說:「不管小案大案的刑事案件,雖然不能案案仔細考核、調查,必定以同情心來審理。」
曹劌對說:「這是一種忠心的行為,可以一戰。」
曹劌請求莊公讓他跟從出戰。應戰時,莊公與曹劌同坐一輛戰車,齊國、魯國兩方軍隊戰於長勺。
軍隊一上戰場,擺開戰陣時,莊公急忙就要擊鼓出戰。曹劌說:「慢著,還不是時候!」等到他們聽到齊人軍隊擊響三次戰鼓,曹劌才說:「機會來了,可以擊鼓了!」
兩軍交戰結果,齊軍吃了大敗仗敗走。
齊國輸了,莊公欲趁勝追擊。
曹劌說:「再等等,還不行。」他親自下了戰車視察齊國戰車敗走的車轍軌跡,又登上車前橫木上瞭望,然後說:「可以追擊了!」
魯國打了一場漂亮的勝戰。莊公疑問未解,問曹劌在戰場上為何等對方三鼓之後才出征?
曹劌對答:「戰爭,講的是勇氣。一鼓作氣,此際士兵勇氣最旺盛;再鼓,士兵勇氣已經衰退、三鼓時,士兵的勇氣已經完全耗竭。趁著對方三鼓,勇氣耗竭之後,我們進擊,這時候彼方勇氣耗竭我方勇氣滿盈,所以就能克敵。不過,大國作戰的戰略難測,恐怕有埋伏,所以我仔細觀察齊人車子退走的軌跡,發現他們的車轍亂了、旗子倒了,這是士氣渙散的表現,所以就可以安心乘勝追擊了。」
後人藉「一鼓作氣」比喻面臨重大考驗時,要趁最初的勇氣去做才容易成功;或是說平時做事時,要趁著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幹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從上例中我們也看到,當齊軍「一鼓作氣」之後沒能發動攻勢,從而失去了先機,二鼓衰,軍心大亂,三鼓又沒能出戰,導致士氣衰竭,遇上乘勇發動征伐的大軍,最終落荒而逃。而在魯國這方,擁有願意為國而戰的軍士,在將軍曹劌的領導調度下,在劍拔弓張的情勢下,還能審時度勢、按兵不動等待時機,從而取得應戰的優勢,最後贏得勝戰。
由此役看來,一鼓作氣並不是贏得勝利、獲得成功的最重要關鍵,單單靠著一鼓作氣的勇氣、幹勁去做事、迎接挑戰,而沒有其他條件相輔相成,反而在氣衰之後,成為敗兵。西元前曹劌領軍的一場戰爭,留給人有力的人生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