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南渡 鎔鑄客家人刻苦儉樸

傳統小孩會幫助農事,要幫忙放牛吃草,圖為使勁拉牛的有趣畫面。(記者朱孝貞/攝影)
傳統小孩會幫助農事,要幫忙放牛吃草,圖為使勁拉牛的有趣畫面。(記者朱孝貞/攝影)


客家人原來是住在中國北方的居民。後因五胡亂華等因素相繼南遷,當地的居民稱後來遷入的人為客,於是有客家人一詞的出現。

一般人家無力負擔搬遷費用,反而是官宦士紳大戶人家隨晉室南遷,故有「衣冠南渡」之謂。幾經遷徙披荊斬棘逐漸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粵東、閩西、贛南、開山造田生息繁衍。財團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綜合企劃組組長宋文明表示,由於生活環境山多水少田少,凡事需要勞動於是鎔鑄出客家人刻苦耐勞、儉樸自持的民族特性。

「離鄉」養成客家硬頸精神

因大陸原鄉丘陵區生活困苦所迫,約莫在4百年前,客家人橫渡黑水溝惡水(形容台灣海峽的海況險惡),來到台灣南部開墾。清政府「渡台禁令」解禁後更有大批客家人移民到台灣中、北部。宋文明說,客家人來台還是習慣的選擇靠山的丘陵地駐足開墾,遷徙與開墾荒地的不怕苦不怕難養成客家人冒險犯難的硬頸民族精神。

客家女人犧牲奉獻

南遷前原本就是士大夫的客家鄉親,遷徙後仍希望家中男兒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客家女人願意犧牲自己放下身段挽起衣袖褲角下田耕種;上山種茶、採茶,讓男人在家讀書。若家中有襁褓中的嬰兒,會形成一幅有趣畫面,男人一手推著搖籃一手拿著書埋頭苦讀。

台北客家人分布情形

台北客家先民較早可追溯自清朝乾隆年間,詔安客家入開墾北投、士林與內湖一帶;至日據時代到光復後,雖然大台北地區之客家聚落並無顯著集中於特定區域,但綜觀整個大台北地區,通化街、南昌街、克難街、廈門街、羅斯福路、吳興街等,客家人散居其中。

客家文化基金會考據,早期因為環境刻苦與工作考量,由桃竹苗等地北上之客家人多集中在克難街、南機場一帶,初期多是以勞力為主之工作餬口,後慢慢擴張至汀州路、南昌街地區,形成了早期之客家聚落。(朱孝貞)◇

延伸閱讀
頭份四月八 客家文化節開鑼
2015年05月15日 | 9年前
龍潭客家魅力 桐舟共渡龍舟點睛
2015年05月15日 | 9年前
雲林客家桐花祭 賞花喝咖啡
2015年03月31日 | 9年前
不會聽說客語 客家人自我認同降
2015年03月16日 | 9年前
東海岸成立首客家文化發展協會
2015年03月16日 | 9年前
迎賓之道 客家養生擂茶
2015年01月25日 | 9年前
打響苗栗客家粄 粄食美味上桌
2015年01月28日 | 9年前
六堆客家研討會 緬懷先人智慧
2014年10月26日 | 9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