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赴陸風險停看聽 學者現身說法「打預防針」
中華亞太菁英交流協會19日在師大東亞系舉辦「台灣青年赴中國求學、就業的風險與挑戰」座談會,由中華亞太菁英交流協會理事長范世平教授擔任主持,邀請旺報執行副總編連雋偉、中央社國際暨兩岸新聞中心副主任朱建陵、師大東亞系副教授林賢參 、副教授邵軒磊、兩岸政策協會秘書長王智盛助理教授、台北海科大通識中心助理教授吳建忠與談。
范世平開場指出,中共「融合發展」以經濟發展美好勢頭為誘因,吸納台青赴陸發展,存在差異與適應問題,畢業季即將到來,提醒有意到大陸念書、就業的青年學子,除了待遇,也要思考長遠生涯規劃。
王智盛表示,台灣陷入高等收入陷阱,基於語言相通、當地台灣熟人網絡與中國釋出「對台31項」等拉力下,赴陸成為選項之一,但兩岸關係特殊,比起其他歐美國家,去中國唸書多了國家安全與人才掏空層面的考量,建議政府,從「全球化人才流動」看待青年赴陸議題,首先該解決台灣自身就業與求學環境結構問題,並強化事前輔導與風險揭露,與事後回流的銜接機制。
王智盛提醒,美中貿易戰下,大陸經濟下行,「現在大量投入中國,還有多少利基可尋是很大問號」,再者,中共銳實力引起各國警戒心,許多國家開始轉向不歡迎陸生在當地發展,因此,未來頂著中國學歷,恐怕在歐美國家就業升學也會大打折扣。
師大副教授林賢參認為,要對民主有信心,統戰「誰統誰?」,雖然「老共統戰確實鋪天蓋地,但只要中心有堅定思想,誰願意放棄自由民主,屈就威權共產?」他建議政府「沒有白吃的午餐」,也要懂得好漢不吃眼前虧,更要避免成為第二個李明哲。
林賢參提醒年輕人,去大陸不要捲入愛國者與諜對諜遊戲,民族主義、金錢與性誘惑,以免陷入致命陷阱,也要避免選讀國際關係或政治學領域,提防被淺移默化影響,另外,赴陸台青可適時讓大陸人知道「台灣民主生活真好」化解大陸人對台敵意,播下兩岸和平的種子。
師大政研所副教授邵軒磊指出,大陸「易進難出」,當「政策引入」改變,當初的利多很快也會失去,很多人在中國省市競爭下被迫流動轉職,若在中國就業成家加深對當地黏著度,如政治波動恐怕受拖累,他覺得,青年西進「楚材晉用」對台灣社群來說是損失,如果流失嚴重,量變造成質變,恐衝擊台灣未來發展。
台北海科大通識中心助理教授吳建忠表示,陸方資訊揭露與風險告知不完整,面臨畢業與考試季,學生要多多停看聽,「去大陸的台灣青年,留下來的有多少?」他透過訪談得知,有人是在網路求職網站登履歷,被專業人力仲介找上門,鼓吹去大陸就業;陸方以「結對子」、社區總體營造概念,很多人在半推半就下就被帶去「辦居住證」了,「滿懷夢想赴陸,有很多媒體沒有告訴你的」,希望政府搭建與民眾直接溝通平台。
中央社國際暨兩岸新聞中心副主任朱建陵,「當看到大陸機會時,是否也看到大陸的競爭?」大陸狼性文化背景,商業競爭與政治鬥爭激烈,要拋棄對中國的幻想,首現要檢視自己在台灣的競爭力是否就可立足?他觀察,去大陸的人主要是家族已在當地生根,少數去的是看到機會。
萬一去大陸的台灣青年,都變成像鴻海董事長郭台銘那樣,在大陸事業有成,也說出「民主不能當飯吃」言論?對此,朱建陵認為,兩岸除了制度還有人民生活的比拼,經濟差這是政府能力問題,民主雖然不能保證經濟發展,民主也不能當飯吃,但是也不能只吃飯、沒有民主,當每個人都變成郭台銘或蔡衍明,台灣百分百就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