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睡前使用手機 將影響睡眠長度

睡前使用手機時間對睡眠週期延後的影響力,光照是生理時鐘的重要影響因子。(Fotolia)
睡前使用手機時間對睡眠週期延後的影響力,光照是生理時鐘的重要影響因子。(Fotolia)

文/記者李郁玫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林煜軒醫師研究團隊,開發了一款全自動記錄使用者手機使用與睡眠時間的手機程式「作息足跡」(Rhythm)App,並從研究中發現,一整天手機使用時間,每增加使用1小時,就會延後入睡時間4.9分鐘,並減少5.5分鐘的睡眠時間。

不僅如此,研究也發現,睡前使用手機時間雖然僅占全天使用時間14.3%,然而對睡眠週期延後的影響力,卻占整天手機光源曝露的44%。另外,國際上許多研究文獻也指出,光照是生理時鐘的重要影響因子。此項研究成果已於2019年3月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精神醫學研究期刊》(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作息足跡App的原理與優勢

此研究運用「作息足跡」App,連續記錄受試者14天全天候的手機使用行為,再搭配問卷調查,針對所蒐集到的巨量資料分析受試者作息與睡眠時間。「作息足跡」App記錄作息與睡眠時間的基本原理,是依據手機螢幕的開與關,值得一提的是,此為國際上率先提出「主動使用」(例如:打開手機、滑手機、撥打電話等)與「被動使用」(例如:接聽電話、收到簡訊等)的分類演算法,從中過濾出每天使用手機比較不活躍的時間點,用以推估睡眠時間,可更精確地計算睡前使用手機對於睡眠時間的影響。團隊經過比對測試,「作息足跡」App的紀錄與個人自填問卷上的睡眠時間,其一致性高達84%。

林煜軒表示,市面上類似的睡眠紀錄App必須經常手動設定、配戴於身上或擺放於床邊藉由動作偵測進行記錄,若個人忘記配戴或未放置適當位置,記錄就會被中斷;而團隊研發的「作息足跡」App,在安裝後即可全自動化地從手機背景作業系統,蒐集整天手機使用活動紀錄,並且從中推算出睡眠時間,以及有極低耗電的優勢。

林煜軒補充說,「作息足跡」App可全自動記錄個人手機使用與睡眠時間,能夠進行長時間、客觀地記錄,有助於在真實環境下,觀測長期睡眠問題對於健康的影響。此外,「作息足跡」App可以精準地計算睡前使用手機對於睡眠的影響;也因為對比個人主觀陳述或填寫量表,具有更客觀之紀錄準確性,是行為量測方法的重大突破,在睡眠醫學、精神醫學等領域的臨床醫學診斷上,極具應用潛力。◇

延伸閱讀
國衛院研究:睡前滑手機不利睡眠
2019年04月01日 | 5年前
睡眠不足 身體會發生的9個變化
2019年01月09日 | 5年前
戒掉手機成癮 可從「心」開始
2019年01月14日 | 5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