鐫刻情義的鐵工廠
有些建築,沒有豪華外觀,也沒有典雅布置,但卻記錄著在地最真切的歷史,頗耐人尋味。
造訪位於南方澳的「三剛鐵工廠文物館」,彷彿回到50年代的場景。當年由於南方澳漁港漁業蓬勃,帶動機械與維修的鐵工廠,有3位交情甚篤,學有專精的師傅共同創業,建立鋼鐵廠,並自許為金剛陣容,取名「三剛鐵工廠」。除經營一般機械維修外,其自己設計及製造的漁船內燃機,受到高度肯定,鼎盛時期員工達35人,在50、60年代,有此規模與產能,的確不容易。
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傳統機械工廠的經營模式受到限縮,民國93年,鐵工廠走入歷史。所幸,廖老闆後代廖大慶,感念先人創業的辛勞,及鐵工廠文物的價值,極力保存文化資產,於原址成立了「三剛鐵工廠文物館」,重現當年景況;由於其與南方澳的發展與變遷息息相關,已被列入蘭陽博物館家族群。
走入館內,車床、鑽床、大型機具、大小工具等,琳瑯滿目,牆上角落有不少師傅留下的筆跡,尤其是寫在鐵板上的粉筆字,讓人倍感親切。牆上掛有不少老照片,訴說著光陰的故事,有師傅操作機器的實況,也有員工離職時拍的大合照……可感受到員工戮力打拚,以廠為家的氛圍。
文物館緣起……
為何會有如此特殊的文物館?緣起於民國61年春,廖姓老闆因工作意外往生,家中突遭變故,妻小頓失依靠。患難見真情,工廠另二位老闆,不但未惕除廖老闆股分,反而邀其遺孀至工廠擔任會計,讓其有能力扶養3個小孩子長大成人。「別擔心,我們一起打拚,只要我家的孩子能長大,嫂子家的孩子也一定能長大。」這是合夥友人對廖嫂講的話。一字一句銘記在廖家的長子廖大慶心中,也醞釀了日後他成立文物館的主因。
「原本工廠機械設備要當廢鐵賣掉,但感念『三剛』濃厚恩情,也不忍讓父親創建的心血消失,於是和內人傾全力買下廠內所有設備,並租下廠房,重現當年場景,成立三剛鐵工廠文物館⋯⋯」真摯的描述,讓人感受到廖大慶那份惜情愛物的心境,保留文資,也醞釀美麗記憶。連結情義的故事,讓硬冷的鋼鐵廠帶來溫馨。文物館記錄昔日南方澳傳統工廠的歷史,也刻畫著當年重感情、講義氣,同甘共苦,一起打拚的溫馨歲月。
文物館除了擺置鋼鐵文物之外,亦掛有很多墨寶,增添了鐵工廠不少藝文氣息。這些作品均由廖大慶老闆親手書寫,揮灑自如的作品,遒勁有力,獨樹一格,近年來,兩岸不少名人政要前來索求墨寶,獲得高度肯定。
「在地文化的推動,要像野草一樣,自我成長蔓延,展現豐沛的生命力;而不是盆栽般的百般呵護⋯⋯」廖先生對在地文化的傳承提出了他的看法。的確,歲月的步履不斷向前,在地文化必須札根在鄉土,深耕在民間,才能綿延不絕。
三剛鐵工廠文物館,保存原汁原味的工廠機具,典藏有情有義的故事,細細咀嚼,有著回甘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