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這件事

深深檢視那些你已經愛上的東西,然後讓你用新的方式思考自己為何會對它們有那樣的感覺。(123RF)
深深檢視那些你已經愛上的東西,然後讓你用新的方式思考自己為何會對它們有那樣的感覺。(123RF)

文/班傑明.艾雷特

你可能沒想過──

◆凱蒂.佩瑞(Katy Perry)的歌曲,既有象徵年輕純真的甜,也有世故享樂的「成熟鹹味」,超人氣歌曲橫掃全球、深受不同年齡層聽眾的青睞,關鍵就在於恰到好處的甜中帶鹹!

◆好萊塢熱血大片是怎麼從早期主打冒險犯難的純酸味(如《大白鯊》、《第一滴血》),發展到近年英雄片的酸中帶鹹(如滿口黃腔的《死侍》),甚至酸甜交織(如合作無間、其樂也融融的《復仇者聯盟》)?

◆現今人手一台的智慧型手機造福不少旅行觀光的遊客,除了導航功能,最重要的就是拍照留念。然而,明明手機就有高畫質相機鏡頭、方便的通訊軟體,為何旅遊明信片至今不死?寄明信片會是一種難以名狀的「鮮味」文化活動嗎?我們從中獲得什麼樣的「甘鮮」體驗?

◆手沖咖啡、精釀啤酒這些苦而迷人的飲料,之所以吸引狂熱飲品玩家不惜一切也要鑽研烘焙、釀造、產地等知識,是否也反映了小眾族群對「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追求?偏要藉由「嗜苦」,展現獨樹一幟的格調!

到底是什麼東西在召喚我們的品味偏好?在每個人不同的人生階段,又或者一個社會中的不同群體內,分別又是哪些品味因子在作用,讓人對特定事物情有獨鍾?

番茄醬完美無缺

當然,營養學不會這麼說。因為如果你每餐都只吃番茄醬,身體幾個月內就會壞掉。不過在味道上,很少有食物可以像番茄醬那樣面面俱到。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說得好:「亨式番茄醬(Heinz's)的味道,一開始在舌尖觸動我們感受甜味與鹹味的受器,然後讓舌側的酸味達到高峰,最後踏上舌根引出鮮味與苦味。就像一首步步漸強的樂曲。」

這是節錄自葛拉威爾在2004年《紐約客》(New Yorker)發表的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該篇內容講述亨式番茄醬所取得的成功,為什麼難以被對手撼動。他的結論是,這個調味料的王者在原始層次上滿足了人們的舌頭,盡可能令所有人嘗到每一種味道。其中的祕訣是調整強度:「它將感官專家口中的各種味覺詞彙,順利地調合起來達到平衡,番茄醬不僅囊括了所有味道,更讓它們像是全明星隊一樣合作無間。」

如果美食界有這樣的技巧,我們能不能在其他領域做同樣的事?在音樂、文學、繪畫、詩歌界,也有番茄醬這樣的作品嗎?

本書的答案是「YES」,文化界也有番茄醬類型的作品。例如:林曼紐爾.米蘭達(Lin-Manuel Miranda)的百老匯音樂劇《漢米爾頓》(Hamilton)、最初的《星際大戰》(Star Wars)三部曲、《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羅密歐與茱麗葉》、喬治.蓋希文(George Gershwin) 的《夏日時光》(Summertime),以及其他很多例子。

這些作品為什麼與眾不同?它們不但廣受歡迎,更大獲好評—不過這並非「番茄醬」之所以為「番茄醬」的理由。要煉成一部「番茄醬」作品,你得要有紅得熟透的番茄以及大膽添加的醋,再將這些關鍵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而且番茄醬成功的祕密其實藏在它所使用的配料,要了解「番茄醬」型的作品,就得研究它的食譜。文化產物中的甜味、酸味、鹹味、苦味、鮮味究竟是哪些東西?這就是《品味這件事》想探討的主題。

在這本書中,我們不僅找到了「番茄醬」型作品的構成食譜,還發現了與各種食物的味道—如味噌湯、小鬼頭酸軟糖(Sour Patch Kids)、義式濃縮咖啡、海帶、義式冰淇淋、豬排、金桔、冰淇淋—相互對應的文化產物。我們可以從自己的娛樂品味中發掘新的觀點,學習新方法來發現欲望,滿足欲望。

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星際大戰》。有些人喜歡拿薯條沾美乃滋,喜歡的話大可盡量去沾。這本書不會告訴你應該喜歡什麼、不該喜歡什麼。在這件事上,沒有任何書籍、演算法,甚至任何人能給你可靠的答案,而且說真的打從一開始就不該嘗試這麼做。本書想做的,是幫助你深深檢視那些你已經愛上的東西,然後讓你用新的方式思考自己為何會對它們有那樣的感覺。一旦你對激情背後的原因有了一點了解,你就能走入一個全新的世界,盡情地探索自己會喜愛的歌曲、書籍、表演、電影。那麼,我們就從打開收音機開始吧!

――摘編摘自《品味這件事》(臉譜書房提供)◇

延伸閱讀
生活中12個小細節 盡顯你的品味
2017年12月15日 | 6年前
學會「回味」
2015年07月07日 | 9年前
【王健專覽】美感與品味
2013年10月28日 | 11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