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動台灣】番薯不驚落土爛 開台第一鄉的思想起

164線兩側番薯田滿眼青蔥,阡陌相連至牛挑灣溪畔。(吳雁門/攝影)
164線兩側番薯田滿眼青蔥,阡陌相連至牛挑灣溪畔。(吳雁門/攝影)

文/吳雁門

開台第一庄「顏厝寮」,是水林鄉接鄰北港鎮的一個小聚落,方塊造型的第一庄地標,與北港鎮圓環內「顏思齊開台登陸紀念碑」相距數里;顏厝寮與北港鎮,在顏思齊率眾登陸地點上,究竟是孰先孰後,兩鄉鎮鄉土文化界人士,各自援引稗史雜記佐證,誰是第一?各有說詞。

「顏厝寮」開台第一庄方塊造型地標。(吳雁門/攝影)「顏厝寮」開台第一庄方塊造型地標。(吳雁門/攝影)

海賊王的老巢?開台第一鄉滄桑史

水林,舊名水漆林,水漆木是一種水生植物,日治時期更名為水林,鄉民在文字書寫上使用水燦林,水燦林三字入耳鄉音,對老一輩的人言倍感親切。水林鄉有24個村落,人口數2萬5千餘人,是一個以種植花生、稻米、番薯與蒜頭等農作物為主的偏遠小鄉。

2018年九合一選戰硝煙止息,派系分明的水林鄉,在議員、鄉長與村長席次上,兩黨各有勝出。但以開台400年文化結合產業,串聯起口湖、水林與北港的「金水164線」觀光旅遊規劃,選前選後,無分顏色,觀點卻是出奇的一致。

「先民登陸地點先後,一點也不重要!」水北村村長洪茂仁認為,水林鄉與北港鎮是共同生活圈,於台灣400年開拓史上,同位居紐帶地位,宜一起關注文化的保存與傳遞。「將餅做大,以顏思齊文化貫穿『金水港』164線開發!」投入顏思齊相關研究20餘年,洪茂仁志在尋找文化真相,他同時提醒計畫單位要將北港納進來。

水燦林文化工作者,水北村村長洪茂仁。(吳雁門/攝影)水燦林文化工作者,水北村村長洪茂仁。(吳雁門/攝影)

明天啟元年(1621),顏思齊由東瀛避禍台灣,率部眾渡黑水溝,從北港溪出海口溯流而上,登岸後,於水漆林、笨港立十寨屯墾,跨海來附的漳、泉人士有3千之眾,後人尊顏思齊為「開台王」。

洪茂仁指出,十寨有七寨在水林鄉境,「主寨」設在顏厝寮,做帥營用,馬蹄型主寨部落構築,利於防衛,顏氏后人聚居於此。「有厝依依似馬蹄,迴籬曲巷瓦簷低」,詩人所詠者,即指此。海防寨、糧草寨、左寨、右寨與後寨,均各有所司;人物與庄寨,都曾是開台歷史扉頁裡晶亮的光點,日月更迭,遺跡率多湮沒,那光點也就成為動人的鄉野傳奇了。

薯中極品─台農57號黃金薯。(阿甘藷叔提供)薯中極品─台農57號黃金薯。(阿甘藷叔提供)

《台灣縣志》將顏思齊冠上巨盜頭銜;《彰化縣志》更直指顏思齊為海寇,引倭奴剽掠海上,以台灣為巢穴。巨盜、海寇,這與「開台王」的尊稱落差巨大。大北港生活圈又口耳相傳是「海賊窟」,歷史的遇合,鮮有人介懷的;番薯落土,觸處生機勃發,水燦林人的脈搏裡,還澎湃著海潮音呢!

番薯落土  他們正在改變水燦林文化

番薯厝多出法官、檢察官、書記官、律師等司法界子弟;水北與水南村則高產中、小學校長,沒事想談教育改革,那就到水林來;大溝村以地瓜馳名,「大溝地瓜甲寶島」,一種早年庶民餐桌上的主食,成為台灣人的念想;至於北漂與南漂,水燦林24村的人可多了,開枝散葉結果,番薯是毋驚落土爛的!

蔦松國小王國興主任所撰顏思齊開台史詩。(吳雁門/攝影)蔦松國小王國興主任所撰顏思齊開台史詩。(吳雁門/攝影)

/李高章─「校長地瓜」點亮地方產業

「大溝村近300戶人家,家家戶戶種地瓜!」車子離開水南、水北,西行進入大溝村路段,164線兩側滿眼青蔥,生機盎然的番薯田,阡陌相連至牛挑灣溪畔。退休校長紀力有種稻,蔡遂初種蒜,年紀最長76歲的李高章種地瓜,他們隱退田園外,更攜手點亮地方特色產業。

退休校長李高章,自創「校長地瓜」品牌。(吳雁門/攝影)退休校長李高章,自創「校長地瓜」品牌。(吳雁門/攝影)
(吳雁門/攝影)(吳雁門/攝影)

李高章栽種5甲餘台農57號黃金薯,全都經過產銷履歷認證的安全地瓜,他還自創「校長地瓜」品牌。「藤栽落土寸來深,番薯飼兒父母心!」大溝村地瓜肉質金黃、口感綿軟,堪稱是薯中極品,但大溝村人純農業所得有限,供需失衡與行銷通路,是李高章和農民必須面對的課題。

/蘇嘉益─「阿甘薯叔」產業分水嶺

蘇嘉益「阿甘薯叔」品牌的創立,是水林地瓜產製品多樣化,附加價值提升的分水嶺。洋芋片的價格與包裝,原讓地瓜產銷業者難望其項背,阿甘薯叔開發甘藷脆片、地瓜香鬆、地瓜蔓越莓牛軋糖、地瓜燕麥及黃金地瓜餐等近40項產品,翻轉了消費者對地瓜食品的刻版印象,其質感與身價大幅度提升。

菁英主廚「阿益師」(中),創立品牌提升水林地瓜附加價值。(阿甘藷叔提供)菁英主廚「阿益師」(中),創立品牌提升水林地瓜附加價值。(阿甘藷叔提供)
另種代表台灣傳統零嘴─甘藷脆片。(阿甘藷叔提供)另種代表台灣傳統零嘴─甘藷脆片。(阿甘藷叔提供)

辭去五星級飯店行政主廚,回雲林做總舖師,蘇嘉益仍以菁英名廚的手藝服務鄉里;2013年成立瓊埔合作農場,和農民契作地瓜,翌年創立阿甘薯叔品牌,以「阿益師」獨特的料理技術,生產色香味俱全產品,行銷國內外,豐富了水林地瓜的食用價值。

/鄭旭伸─用烘焙說文化

水北村是顏思齊練兵勇的北寨,時空移易,水林路一條記憶中改變不大的老街道,給養了鄉民生活所需。「玉記號」一製作蛋糕、麵包的老店家,就在北寨水林路上,怡然度過了慢悠悠的80年。第二代麵包達人鄭旭伸,將玉記號轉型成手製烘焙工作坊,並融入了地方文化與產業元素。

結合產業與文化,玉記號麵包達人鄭旭伸。(吳雁門/攝影)結合產業與文化,玉記號麵包達人鄭旭伸。(吳雁門/攝影)
玉記號地瓜燒。(吳雁門/攝影)玉記號地瓜燒。(吳雁門/攝影)

思齊餅、地瓜燒、地瓜捲與桑葚蛋糕,在眾多烘焙品項中頗受青睞。思齊餅外層的日本抹茶香,紅豆和麻糬内餡,連結著開台王和先民糾結的鄉思。地瓜燒、地瓜卷透出的芋頭香氣,有著族群融合的隱喻。「七角井」是玉記烘焙手作坊的Logo,水北村七角井相傳12代,現為柯姓人家所有,與車港村的另一口井,共同見證水燦林的開拓史。

/陳敬芳─烏克麗麗原鄉情

年前夏末,在南方澳觀景台上,巧遇一位斜抱著烏克麗麗彈唱情歌的青年,當知道我來自烏克麗麗原鄉時,青年欣喜莫名的回說:「冠弦吉他樂器社在田中央,我去過!」偶像劇讓一把「小吉他」征服了無數的人們,冠弦也隨著爆紅,打卡朝聖的人潮絡繹於途,水燦林著實讓烏克麗麗優雅的行銷了一回。

水林是台灣烏克麗麗製作的原鄉。(冠弦吉他樂器社提供)水林是台灣烏克麗麗製作的原鄉。(冠弦吉他樂器社提供)
「冠弦吉他樂器社」第二代負責人陳敬芳。(吳雁門/攝影)「冠弦吉他樂器社」第二代負責人陳敬芳。(吳雁門/攝影)
冠弦吉他樂器社二代負責人陳敬芳認為,烏克麗麗屬於長情樂器,是可陪伴人一輩子的,無須追逐時潮。在政府推展「客廳即工廠」的年代,冠弦接單以吉他為主,2011年搭上烏克麗麗順風車,小吉他的訂單增為9成,風潮過後,又回到了原點。冠弦客製化吉他、烏克麗麗是以純手工打造,面對大陸生產線製造的競爭壓力,陳敬芳邊打磨琴體,邊凝聽窗外的車聲,內心幽幽的問著:「雅客們,還記得冠弦嗎?」 

/張淑燕─「音樂造鄉」重要推手

冠弦吉他樂器社製作烏克麗麗樂器,社區鋼琴老師張淑燕應邀作推廣教學,8年來她指導過的學生逾千人,全鄉有15所中、小學在社團活動開辦烏克麗麗課程。學習者含括幼稚園、中小學、社區大學、新住民與樂齡群組,並由縣內推廣至全國。

烏克麗麗推廣教學老師張淑燕。(吳雁門/攝影)烏克麗麗推廣教學老師張淑燕。(吳雁門/攝影)

2018年,水林鄉公所辦理第七屆全國烏克麗麗嘉年華,全國有50組烏克麗麗表演團隊共襄盛舉,400人參加檢定。「全民共學樂器,是項重要的文化指標!」烏克麗麗輕便、容易上手,是高親和性的彈撥樂器,張淑燕相信這是「音樂造鄉」運動成功的重要因素。

/李明遠─社會改革行動者

「產業必須注入文化靈魂,激發文創設計,建立自己品牌!」一位溫馨理性的社會改革行動者,李明遠理解以在地文化、產業、信仰、觀光與文創活化鄉里的迫切性,他本身就屬於水林文化的一部分。騎著一輛腳踏車,穿梭在24個人口老化的村莊,傳遞著改變與提升的願景。

社會改革行動者李明遠。(吳雁門/攝影)社會改革行動者李明遠。(吳雁門/攝影)

建立平臺連結和關注友善小農、老人照護、長青食堂、教育關懷、弱勢扶助及社福工作等議題。「水林曾是第三大人口鄉,來台漳、泉人士械鬥後轉趨沒落!」歷史情愫豐沛了對水燦林的歸屬感,李明遠提及水南村的「項王廟」信仰在台灣極為少見,運用文創串起宗教旅遊是值得開發的。

某年春日,經項王廟,閒眺廟前田園油菜花開,得詩三首,其一黯然藏有「文化水林」與兩岸焦慮時局的衝突情感呢!詩曰:

閒史千年一紙灰,靈祠黃日且徘徊。
春潮十里金湖水,疑挾軍聲渡海來。

延伸閱讀
全家霜淇淋 夯番薯口味新上市
2018年01月08日 | 7年前
地瓜是平民食材中的抗癌天王
2017年04月13日 | 7年前
養生別忘了地瓜
2017年04月12日 | 7年前
彩繪生活:路邊番薯香
2016年08月16日 | 8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