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不追蹤 腹痛確診肝癌

近年因非病毒性肝炎導致肝癌的比率逐漸增加,打破傳統只有病毒型肝炎及肝硬化會造成肝癌的迷思,成為新世代的肝癌危機。(123RF)
近年因非病毒性肝炎導致肝癌的比率逐漸增加,打破傳統只有病毒型肝炎及肝硬化會造成肝癌的迷思,成為新世代的肝癌危機。(123RF)

文/記者施芝吟

一名B肝帶原的40歲男性,長期疏於追蹤檢查,直至腹痛頻繁,發現腹部長出不明硬塊才就醫,檢查赫然發現肚內竟有10公分大的腫瘤,胎兒蛋白指數高達2800ng/ml,經確診為晚期肝癌。

收治該患者的台北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說,肝癌是國內常見惡性腫瘤,死亡率高居十大癌症中的第2位,由於肝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多數患者就醫時已屆中、晚期,錯失手術治療的機會。

肝癌免疫療法 新契機

他表示,目前患者僅有標靶藥物可以選擇,值得慶幸的是,新型免疫治療藥物於今年通過衛福部食藥署核准,且因臨床試驗效果顯著,新型免疫治療藥物,用於經第一線標靶治療的晚期肝癌患者的國家,為晚期肝癌患者提供續命新契機。

醫師判定無法進行手術切除,須以標靶藥物進行治療,無奈治療初期病況不見好轉,且腫瘤已發生轉移,經醫師評估後,使用新型免疫治療藥物進行治療,治療約3~4個月期間,胎兒蛋白指數即降至800 ng/ml,且治療過程中並未出現明顯副作用,追蹤迄今,不僅肝臟腫瘤縮小,轉移至肺與腎上腺的腫瘤亦完全消失,患者的治療成效令醫療團隊相當振奮,也讓家屬深感欣慰。

應定期安排健康檢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一旦確診為肝癌,應配合醫囑,定
期回診追蹤。(123RF)應定期安排健康檢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一旦確診為肝癌,應配合醫囑,定 期回診追蹤。(123RF)

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醫師侯明模說,患者對傳統標靶藥物的反應率不到一成,平均存活期僅6~10個月。但根據《刺胳針》 (The Lancet) 最新發表的第二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晚期肝癌患者對新型免疫治療藥物的藥物反應率高達近兩成,且患者中位存活期可長達近16個月,可大幅延長患者存活期,並改善患者於治療期間的生活品質,突破過去晚期肝癌治療選擇有限的困境。

打破迷思 留意高危險群

黃怡翔說,肝癌主要成因與B型肝炎和C型肝炎有關,近年因非病毒性肝炎導致肝癌的比率逐漸增加,包括糖尿病、脂肪肝與三酸甘油酯過高,打破傳統只有病毒型肝炎及肝硬化會造成肝癌的迷思,成為新世代的肝癌危機。

他呼籲有糖尿病與脂肪肝或三酸甘油酯過高的肝癌高危險群,應定期安排健康檢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一旦確診為肝癌,應配合醫囑,定期回診追蹤。◇  

延伸閱讀
滅B肝不是口號 帶原者跌破200萬
2018年06月20日 | 6年前
肝癌預防 堵住通向肝癌的途徑
2018年04月19日 | 6年前
偏鄉肝苦人 僅18%接受治療
2018年04月11日 | 6年前
肝癌1加1治療 提升存活率
2017年12月14日 | 7年前
別讓肝臟硬起來 捍肝聯盟五撇步
2017年12月08日 | 7年前
不得肝癌的 「吃」與「不吃」
2017年11月03日 | 7年前
8成國人肝癌 與馬兜鈴酸有關
2017年10月19日 | 7年前
肝篩檢越早越好 明年放寬到40歲
2017年07月20日 | 7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