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城期待神再臨(5)

猶太戰爭,羅馬圍城,耶路撒冷毀滅。(David Roberts,西元1850年)。(維基百科)
猶太戰爭,羅馬圍城,耶路撒冷毀滅。(David Roberts,西元1850年)。(維基百科)

文/蔡大雅

猶太人將耶穌送上十字架,將基督教逼出猶太行省,迎來的不是一切如故的安穩生活,卻是如預言般悲慘的命運。

6. 再度亡城

異族的總督或暴虐或貪腐,不亞於被猶太人推翻的王族。加上羅馬帝國的橫徵暴斂有增無減,使越來越多的猶太人產生以武力推翻羅馬統治的想法。即使有識之士明知此舉無異以卵擊石,也因為害怕自己會被當成叛國者而噤若寒蟬。

西元66年,猶太地區發生飢荒,總督無力或無意賑災,猶太人的不滿與憤慨到達頂點,各地爆發武裝反抗羅馬帝國的行動,史稱「第一次猶太羅馬戰爭」,當時的羅馬皇帝尼祿(Nero)派兵鎮壓。

羅馬大軍迅速弭平各地的叛軍,在西元66和70年二度包圍耶路撒冷,羅馬人一面採取長期圍困的策略,在耶路撒冷的外圍築了一道牆,將城市完全封鎖;一面使用先進的裝備與技術,逐步拆除耶路撒冷的三道城牆。

羅馬人選在猶太人過「逾越節」時圍攻耶路撒冷,是個高明的戰略。「逾越節」是紀念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越過紅海回到故土,是猶太文化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住在外地的猶太人到耶路撒冷去過逾越節,節日期間湧入耶路撒冷的人潮,往往比平時要多出10倍,因此,當羅馬軍隊圍城後,城內囤積的糧食迅速耗竭。雖然如此,耶路撒冷仍然憑藉著堅固的城牆,堅持了4個多月才終於失守。

約瑟夫斯(Titus Flavius Josephus,西元37~100年)是一名猶太人,曾做過叛軍領袖,戰敗投降後,在羅馬軍隊中任職並參與此次圍城。他以翻譯的身分居中斡旋,因此,得以進出耶路撒冷。

約瑟夫斯親眼見證並在其《猶太戰紀》中記錄了當時的情景:困在城內的叛軍,除了因為派系不同而互相殘殺外,還如同強盜般,為搶奪百姓的財產和糧食而濫殺無辜,並動輒殺害疑似主張向羅馬求和的顯貴人士。

城內嚴重缺糧,甚至還出現母親煮食子女的慘狀。在內戰中被殺或餓死的人不計其數。城內血流滿地、遍布死屍,無人掩埋,大量的屍體被拋出城牆外與橄欖山之間的溪谷,使之堆積如山。據估計約有110萬人在這場戰爭中喪命,其中只有少數是羅馬軍隊所為;倖存者不到10萬人,全部被俘,作為奴隸被帶回羅馬或賣到埃及。

羅馬人將耶路撒冷的三道城牆全部拆毀,進城後,也將聖殿完全拆卸,因為他們認為作為建材的石頭之間有黃金。這座用了46年的光陰才完成的城市,只維持了43年,便又在內亂與外患中化為烏有。

7. 滅亡的真正原因

約瑟夫斯的描述完全應證了耶穌對耶路撒冷的預言。耶穌在西元30年左右被釘在十字架上死去,耶路撒冷在40年後被羅馬攻陷,過程一如耶穌所預言:城被圍困、建築被拆毀、因缺糧而吃人肉。

耶路撒冷在古代曾遭受過二次毀滅性的攻擊,第一次在西元前586年對新巴比倫的戰爭、第二次則是在西元70年反抗羅馬帝國的作戰中。兩場戰爭相隔656年,卻有許多雷同之處,例如:巴比倫和羅馬都做過二度攻擊、都採取圍困的戰略、都在入城後焚毀聖殿並夷平城市、都俘虜城內居民將之驅趕出此地等等。

以上種種,或許還能歸因於古代戰爭的普遍做法,但二次城破殿毀的日期,都剛好在猶太曆的同一天。如此驚人的巧合,實足令人深思。

第一次的亡國之因,依先知所言,是因為猶太人做了很多壞事,必須被人虐待70年來消除他們的罪。至於第二次亡城,耶穌說:「因你不知道眷顧你的時候。」(Wei du die Zeit nicht erkannt hast, in der du besucht worden bist.)。

西元73年,一位敘利亞學者在給兒子的家書中,提到西元70年羅馬滅猶太的這件事時,寫道:「猶太人在處死自己的賢君之後,被攆出故土、四散流離,是為公正的報應。」

8. 變成羅馬人的城市

羅馬焚城後,耶路撒冷已是荒蕪一片,但這種廢墟般的狀態,還不是它最悲慘的時刻。羅馬大軍離開後,逃難到外地的猶太人逐漸返回,繼續反抗羅馬,以游擊或暴動的方式,在數十年間不斷襲擊羅馬人。

西元132~135年發生一次規模較大的反抗行動,史稱「第二次猶太羅馬戰爭」,當時的羅馬皇帝哈德良(Hadrianus)迅速進行鎮壓。失去城牆保護的耶路撒冷再度被羅馬軍隊占領。

哈德良為了懲罰猶太人百年來的反叛,誅殺了將近50萬人、將所有未被處死的猶太人趕出猶太地區,又將猶太地區改名為「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並禁止猶太人在此定居。自此以後,猶太人成為沒有根的民族,在世界各地漂泊,直到二戰後的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國,才終於結束近2千年的流浪歲月。

哈德良還特意選在耶路撒冷2度亡城的同一天,將之澈底剷平,只剩下聖殿山圍牆的部分牆基,就是現在著名的西牆(也被稱為「哭牆」)。然後在舊址之上重新規劃,建造一座羅馬城市,命名為Aelia Capitolina(Aelia 是哈德良的中間名字、Capitolina有小丘的意思);聖殿山上則建羅馬式神殿,供奉羅馬主神朱庇特(Jupiter)。

現存最古老的、有關耶路撒冷的圖像紀錄,出現在馬達巴(Madaba,在今日的約旦境內)聖喬治(St. Georg)教堂內,是一幅約在西元6世紀中,以馬賽克方式呈現各個基督教聖地的地圖。耶路撒冷位於地圖的中央,一條兩旁有著列柱的大道貫穿全城,羅馬風格的城市設計清晰可見。

羅馬時期,以南北、東西二條大道將耶路撒冷略分為4區,至今仍作為不同種族及不同信仰的分區方式。

作為羅馬城市的Aelia Capitolina(即猶太人的聖城耶路撒冷)禁止猶太人進入,哈德良甚至定下「擅入者死」的嚴令。在此後的200年間,這裡沒有猶太人的蹤跡。直到西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讓基督教合法化後,才允許猶太人在每年耶路撒冷亡城的那一天入城,到西牆前哀泣禱告。

此時的耶路撒冷已不再是猶太人與猶太教的專利,從他們孕育,卻為其所不容的基督教 ,已經在此扎穩基礎,甚至凌駕其上,成為當地的主流信仰。(待續,下週三見報)◇

延伸閱讀
聖城期待神再臨(4)
2018年06月25日 | 6年前
聖城期待神再臨(3)
2018年06月13日 | 6年前
聖城期待神再臨(2)
2018年06月11日 | 6年前
聖城期待神再臨(1)
2018年06月03日 | 6年前
美駐以大使館 5/14遷耶路撒冷
2018年04月30日 | 6年前
承認耶城為以首都 瓜地馬拉跟進
2017年12月25日 | 6年前
【財子專欄】賺大錢的猶太人
2017年12月24日 | 6年前
UN反對耶城為以首都 美不改決定
2017年12月22日 | 6年前
中東情勢緊張 外交部發旅遊警戒
2017年12月12日 | 6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