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城期待神再臨(4)
四. 耶穌的耶路撒冷:
耶穌降生(西元前5或7~西元31年左右)~基督教合法化(西元313年)
1. 耶穌與耶路撒冷的3次緣分
耶穌是在希律王統治的晚期,降生在羅馬帝國的猶太行省。當時因為舉行第一次全國性的人口普查,每個人都必須回到祖籍去登記戶口,因此,木匠約瑟(Jesef,天主教稱為若瑟)帶著即將臨盆的妻子瑪利亞(Maria)回到伯利恆。城內外的旅舍都被返鄉的人住滿,約瑟一家只能待在馬厩裡,耶穌就在這裡誕生。
根據記載,耶穌曾3次進入耶路撒冷。第1次是在出生後40天,依猶太傳統習俗,由父母帶到聖殿獻祭做潔淨禮。統治猶太地區的希律王得知預言中將成為猶太王的人已經出生,便下令屠殺伯利恆一帶2歲以下的男童。為躲避希律王的迫害,約瑟依天使的指引,帶著全家逃到埃及,直到希律死後才回到猶太地區居住。
耶穌第2次到耶路撒冷時是12歲,隨同家人與親族進城過逾越節。回程時父母發覺耶穌未跟上而返回城內尋找,最後在聖殿山中找到他。據說當父母問他為何在這裡時,耶穌回答說自己當然會在天父的家裡。
耶穌後來還是跟著人間的父母回去故鄉拿撒勒(Nazareth)。這二次進城的紀錄,是耶穌在30歲左右開始傳道之前,少數被記錄下來而得以流傳的事跡。
2. 最後一次到耶路撒冷,從容赴難
耶穌30多歲時,在外地傳道已有3年的時間,為了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在西元30~34年之間,最後一次來到耶路撒冷。耶穌入城時,眾人夾道歡迎;一星期後,這些群眾卻受到猶太宗教領袖的鼓動,要求羅馬派來的總督彼拉多(Pontius Pilatus)將祂處死。
猶太行省自西元6年起,便由羅馬派遣的總督治理。因為當希律死後其子繼任時,猶太地區發生暴動,人們寧願接受羅馬人的直接管轄,而不願意讓暴君的兒子繼續統治,雙方到羅馬請求皇帝仲裁。羅馬皇帝最後接受人民的請求,派遣總督治理猶太。
總督雖然是最高的行政首長,轄區內也有一定的駐軍來維持社會秩序,但在「強龍不壓地頭蛇」的心態下,歷任的總督大多選擇與當地勢力妥協,以換任期內轄區的風平浪靜。
當時猶太祭司控告耶穌足以被判死刑的理由是犯了「褻瀆罪」,因為祂「自稱神的兒子基督」(Christos,意為:救世主,是希伯來文「彌賽亞」的希臘譯文)。猶太人一直在等待彌賽亞的到來,因為他們認為彌賽亞會讓猶太人脫離異族的壓迫、再度輝煌強盛,但耶穌並未使這一切發生。因此,猶太人不僅不承認耶穌是彌賽亞,甚至羅織罪名,欲除之而後快。
彼拉多雖然知道耶穌是因猶太祭司的妒恨和誣陷而被捕,也找不出任何耶穌造反或犯罪的證據,卻屈於形勢、昧著良心,如猶太人所願,判處耶穌釘刑。
3. 羅馬帝國的酷刑
釘刑是羅馬帝國的一種酷刑,用來處死重罪犯人,如叛國者或盜匪以及異教徒、奴隸和沒有羅馬公民權的人。被判釘刑的人通常會先在牢獄裡被鞭打凌虐,天亮後令其揹負自己的十字架,從囚所走到城外的刑場。在如此的折磨下,受刑者到達刑場時往往已經奄奄一息,再釘在十字架上,任其在承受巨大的痛苦中慢慢死去。
十字架釘刑在基督教開始流傳後,甚至成為羅馬帝國迫害基督徒的慣用手法,直到西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 Magnus)宣布基督教為合法宗教以後,基督徒才不再被迫害,而到西元337年,羅馬帝國才終於廢止這項刑罰。
4. 耶穌的預言
耶穌曾多次預告自己的死亡及復活,也預言了聖殿及耶路撒冷的毀滅。未進城前,祂曾站在城外的橄欖山上,望著耶路撒冷哀哭——不是悲嘆自己即將在痛苦與屈辱中死去的命運,而是因為未來無可避免的悲慘景象:
「巴不得你在這日子知道關係你平安的事,無奈這事現在是隱藏的,叫你的眼看不出來。因為日子將到,你的仇敵必築起土壘,周圍環繞你,四面困住你,並要掃滅你和你裡頭的兒女,連一塊石頭也不留在石頭上,因你不知道眷顧你的時候。」(《聖經‧路加福音19:41-44》)
當耶穌受過鞭刑,揹負著十字架往城外走去時,有許多人跟隨。其中有婦女為祂哭泣。耶穌轉身對他們說:「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為我哭,當為自己和自己的兒女哭。因為日子要到,人必說:『不生育的和未曾懷胎的,未曾乳養嬰孩的,有福了!』」(《聖經‧路加福音 23:27~38》)
5. 基督教的創立
耶穌死後3天復活,仍停留人間40日,用來告訴門徒要傳福音。耶穌在門徒眼前升天,堅定他們的信仰,使門徒們開始積極傳播耶穌的教誨。耶穌傳道,自己沒有寫下任何經典、沒有建立宗教,基督教會是祂的門徒彼得(Petro,天主教稱為:伯多祿)所建立,教義由保羅(Paulus,天主教稱為:保祿)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