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皇室和晉商的奇緣

晉人闖關,闖過的最大一關就是走西口。當初的西口位於山西省雁門關北邊的一道長城關隘,名叫殺胡口(後改為殺虎口)。圖為雁門關。(維基百科)
晉人闖關,闖過的最大一關就是走西口。當初的西口位於山西省雁門關北邊的一道長城關隘,名叫殺胡口(後改為殺虎口)。圖為雁門關。(維基百科)

文/皇甫容

山西人面臨山多地瘠,自然災害頻發的現狀,他們在創建財富帝國時,無論是地理上的關口,還是精神上的關口,他們也都闖過不少。

山西人的闖關精神不亞於帶兵陷陣的將領;也不遜於閉門獨修的行者。晉人闖關,闖過的最大一關就是「走西口」。

康熙帝為晉人走西口打開通途

當初的「西口」位於山西、蒙古交界處,是長城的一道關隘,名叫「殺胡口」(後改為「殺虎口」),位於雁門關北邊,內通京師,外控大漠,道路崎嶇險惡,歷來是邊防要塞。

山西人走的西口,有兩條路。從山西中部和北部出發,一條向西,經殺胡口出關,進入蒙古草原;一條向東,過大同,經張家口出關,最終進入蒙古。而蒙古人眼中的「西口」,則是東起多倫,西至臨河,二者之間有一個廣闊的地帶,包括多倫、張家口、集寧、呼和浩特、包頭、東勝、五原、臨河等晉人經商較為集中的地方。

由於山西是連通中原腹地和蒙古之間的最短通道之一。所以明朝初年,朱元璋為防止蒙古騎兵進關,就在殺虎口駐紮了大量軍隊。明朝嘉靖和萬曆年間,明廷在殺虎口修建了兩座城堡,兩堡連環易於攻守。明朝和蒙古關係緩和後,殺虎口就被開闢為貿易市場。

清軍入關之際,將山東作為運糧之道,將山西作為商賈的通途。據說,大清問鼎中原時,為籌集軍餉,曾向晉地的富商借貸銀兩,以加蓋的龍璽大印作為憑據,這就是「龍票」。順治皇帝入關後,晉商慮及開國維艱,沒有去找皇室兌換借款。清朝皇室為嘉獎這些晉商,就給予他們生意上的關照。

當時順治皇帝召見了八位山西富商王登科、靳良玉、范永斗等人,請宴賜服,將其納入御用皇商。清朝龍興之地是遼東,順治帝允許這八家晉商負責主導關口的貿易。

康熙三十年(西元1691年),康熙帝率兵親征,追剿準噶爾叛軍,收服了蒙古的三大部首領:東部車臣汗、中部土謝圖汗、西部札薩克圖汗。這三部首領都是成吉思汗的後裔。

為懷柔蒙古諸部,康熙帝與漠北的王公貴族在多倫舉行會盟。康熙帝調停蒙古各部積怨和紛爭,並應蒙古貴族要求,允許內地商人深入蒙地進行貿易。清廷特許八大晉商可持「龍票」在蒙古諸地開設分號。

此時的龍票已成為皇帝御批的經商執照,商人憑此可享有專利和特權。

康熙帝返京途中駐蹕在「殺胡口」,考慮到滿、漢、蒙民族的融和,就為其更名為「殺虎口」。此後,殺虎口成為繁榮的商貿市場。晉人走西口的方向比往年更加明確和清晰。

晉人的「利義」觀

在走西口這條路上,湧現出很多晉人引以為傲的人物:有喬家大院先祖喬貴發,曹家始祖曹邦彥,有常家莊園的幾代主人,還有「大盛魁」商號的奠基人王相卿、史大學、張傑……

但並非所有走西口的人都能夠衣錦還鄉。至今,在走西口的路上,依然可見茫茫風沙掩隱的累累白骨。夏天酷暑難熬,人們行走於沙漠,因缺水虛脫,常常昏厥;冬季寒風凜冽,人們難以擋風祛寒,任由寒冷刺入骨髓;動亂之時,商人還要面臨盜匪的搶劫和襲擊。

但這些都未能阻擋晉人的步伐。他們與生俱來的天性,不喜安逸,任勞任怨。世世代代的晉人闖蕩天下,奔波四方,他們在走西口的路上,撒下了不盡的汗水和艱辛。他們不是行道者,卻走了比行者還要遙遠的路;他們不是修行者,卻在商道之上,吃盡了一生幾生的苦楚,依舊以苦為樂。

事隔數百年後,再次回味晉商的闖關精神,留在心裡的除了長久的震撼,還有就是他們對「利」的理解,是否就像我們今人所認為的只是單純的利益?

周朝八百年的禮樂天下,教化了大量的諸侯國家。在禮樂的薰陶之下,周文王闡述的「利」,最初含有救濟、濟天下的意思。《易經》說,如果有不通暢的地方,難以企及的偏邦,要想辦法疏通,以利於天下,以濟於萬民,是為利。

《易經》還說,如果人能得到上天的護祐,就會大吉大利。祐,是相助的意思,得到上天的相助,人會順利;得到人的相助,人會有信義。

或許,晉商的血脈含蘊著原始的「利義」之念,所以能夠在崎嶇險惡的商路上,一路走來以信義為本,打造財富帝國;一路走來也不計艱辛苦樂,勇往直前。

毀家紓難的晉商:范毓賓

在《清史稿》中,山西商人范毓賓兄弟的名字和當時著名的總兵將領吳進義、李勳、馬負書等王公勳貴併列一起。

范毓賓的祖父范永斗是明末清初的八大晉商之一,也是順治皇帝入關後,點名召見的晉商之一。順治詔賜永斗張家口房地,將其編入內務府籍,仍命他在塞上進行貿易。范家從此步入皇商之列。

康乾盛世民生富庶,范家也迎來最鼎盛的時代。康熙大帝親征準噶爾,范家為清軍提供軍餉和糧米。

雍正年間,朝廷調集九省大軍,平定西北叛亂。由於清軍補給線過長,軍餉糧草供應困難。怡親王胤祥推薦范毓賓負責大軍所需的軍用物資。

後因叛軍偷襲北路清兵,劫走范毓賓的十三萬石軍糧。范毓賓毀家紓難,斥資家財144萬兩白銀,購買糧食再次補運。范毓賓輾轉沙漠萬里之遙,不勞官府,不擾近鄰,輸送物資克期必到。

在康、雍、乾三朝,范家共計為大清輸運軍糧上百萬石(一石相當於100斤)。晉商慷慨出資支援軍餉,為清廷節省軍費600萬兩。

康、雍、乾三朝經濟繁華,市面流通的錢幣已不能滿足時人所需。由於銅斤短缺,清廷命商人遠赴日本採購「洋銅」。銅斤,是鑄造銅錢的原料,屬於貴重而特別的商品。

范家聯合在張家口的晉商,奏請包辦此事。為回報范家為國的義舉,康熙帝准奏。清廷把進口銅斤的業務交給范家全權經營。

在大清皇室的扶持下,晉商范家的財富一度富可敵國。 范家在當時的河北、河南20個州縣都設有鹽店,在天津滄州囤積的鹽量高達200多萬斤,價值上百萬兩白銀;在蘇州設有船局,管理赴日船隻;在北京張家口等地至少還有14座店鋪,在張家口還有田產106頃,近千年房產遍布各地。

范家原籍介休有條范家街,長約近百米。范家修建的院落,恢宏大氣,在當地有「小金鑾殿」之說。用「富甲天下」形容范家一點也不為過。◇

延伸閱讀
晉商溯源
2018年04月28日 | 6年前
賣布人的生意經
2017年11月24日 | 7年前
日皇孫女真子公主宣布訂婚
2017年05月16日 | 7年前
《商道》生意經(1)商業亦有道
2016年03月05日 | 8年前
大清帝國餘暉——海軍越洋護僑民
2014年12月29日 | 10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