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脾氣使性子 家長該如何應對?

 (Fotolia)
(Fotolia)

編譯/記者高秀媛

第一次大發脾氣是每個孩子成長發育中,一件里程碑式的事情,這種突如其來的爆發會讓做父母的不知所措,尤其是孩子在公眾場合中的發作,甚至能使最自信的父母束手無策。那麼,有什麼好的辦法,可以讓孩子冷靜下來呢?

據澳洲廣播公司(ABC)報導,在1~4歲之間,將近90%的兒童偶爾會發脾氣。他們會通過尖叫、哭泣、跌倒地上、亂打亂踢、扔東西,有的甚至會屏住呼吸,來表達氣憤和沮喪。

當孩子想要一些東西而得不到,想要避免某些事情,想要引起注意,或者因為餓了、累了、不舒服了,或者只是覺得沮喪時,就會發脾氣。

這種喜歡發脾氣的狀態,在寶寶2歲的時候達到頂峰,因為這期間他們還不太會說話,無法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也正是兒童獨立自主意識形成的階段。

發脾氣是兒童成長發育過程中正常的現象,但是,有的孩子發脾氣的行為比較嚴重。大約有7%的兒童每天多次發脾氣,持續的時間達15分鐘或更長時間。他們中有一半的兒童存在潛在的行為或發育問題。

如果兒童發脾氣的狀態延續至學齡階段,每次持續的時間超過15分鐘,並且會傷到自己或他人,每天發作5次以上,或者發完脾氣不能恢復正常,而是情緒低落,以致又發脾氣,那麼,這些情況可能會被歸類為「不正常」現象。

其他比較嚴重的表現為,兒童會和不是自己父母的成年人發脾氣,或者在沒有緣由的情況下無端發脾氣。

一個愛發脾氣的孩子的家庭本身可能也需要幫助。一項研究發現,在愛發脾氣的兒童中,有一半兒童的母親自己也有心理健康問題,通常會比較憂鬱和焦慮。

其他與兒童頻繁或嚴重發脾氣有關的家庭因素包括:母親易怒、婚姻壓力、父母受教育程度低、母親撫養孩子,以及在家中有體罰行為。

這一切都說明一個家庭正處於相當大的壓力下,無論是與孩子發脾氣有關或無關。無論何種情況,孩子經常發脾氣都有可能增加家庭的壓力,所以整個家庭要想辦法來應對。

90%的家長遇到過孩子發脾氣的事情,這是兒童成長發育中的正常現象,應對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盡量避免其發生。

透過日常培養孩子的習慣

當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不過,家長應盡量確保規矩明確,始終如一,保持可以預料的生活習慣,並且對孩子的期望應適合他們的年齡。

在讓孩子做決定時,家長可提供一些選項以培養他們的獨立性,同時要確保這些選項是家長自己也能接受的。 例如問孩子:「你是想喝酸奶還是吃餅乾?」 而不是「你想吃什麼?」

而按時吃飯和睡覺,也將有助於避免兒童因飢餓和過度疲勞而發脾氣。隨著孩子長大,家長可以鼓勵孩子用言語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可以教給孩子一些形容情感的詞彙,例如:「你看起來真的很生氣」,或「我看出來這讓你感到非常難過」。

此外,請記住,要給予孩子充分的正面關注,因為一個被忽視的孩子,可能會做出一些舉動來引起負面的關注,他們這樣做只是為了引起人的關注。若預防措施不起作用,可以採取一些策略。 家長要保持冷靜,不要使形勢升級,也不要屈服,不要讓孩子覺得發脾氣很奏效。

再有,可以使用「Time Out」(閉門思過)的方法,讓孩子離開現場,這樣可以幫助家長和孩子都平靜下來。如果你是在公共場所,試著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如果不行的話,就保持冷靜,必要時離開那個地方。

最後,家長們要知道,超過1/3的幼兒想以擁抱的方式來結束發脾氣,這是危機結束、家庭生活回歸正軌的好兆頭。◇

延伸閱讀
學位授予鬆綁 教部拚列優先法案
2017年12月27日 | 7年前
幼兒教師給家長的12條建議
2017年12月12日 | 7年前
談AI教育 賴揆:填鴨式教學將消失
2017年12月18日 | 7年前
馬雲砸13億 讓師範生當鄉村師
2017年12月11日 | 7年前
偏鄉孩童 9成願望是跟爸媽吃飯
2017年12月11日 | 7年前
幼兒A肝疫苗 明年起納公費
2017年12月01日 | 7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