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敏談城市的山水閒行——襲園美術館
一轉入青埔九街,幾株高大的九芎立在人行道上,整片淺色珊瑚石牆繫著低矮綠腰,像是一處世外桃源,引得人興致高昂,隨步吟行。
「襲園」實現了李靜敏深藏許久的夢想——回復生活的美好。他笑說,比批判更有效的是去實踐自己的夢想。
幼時爬樹涉溪,每天放學回家的路都不相同,在大自然的無限裡,他累積著對環境的感知,水聲、風聲、陽光、藤蔓等;到了國中,環境乍然變色,「高雄蓋起工廠,溪川都被汙染了,魚都不見了。」
還好,李靜敏喜歡閱讀經典,加上聯考壓力大,他也無暇再多想。直到旅遊京都,他像是在另外一個時空中生活,大街小巷都有深深淺淺的綠意,像是隱在自然中的城市。京都連結了他幼時生活的美好。
「我希望在建築中可以感受到四季,這對人有很大的影響。」李靜敏接過許多私人住宅設計案,他安置植物的方式巧妙,視主人的接受度與生活型態而隨手布綠,也不強求,但總能多一份驚喜。
創業3年後,他思考著建築應該如何傳承,與人交心,而非像把青菜的任人買賣。
等了8年的土地
建築,是承裝美好的容器。京都山上許多小小的社區美術館還兼里民活動中心,這裡看得到小農、職人等都捲袖幫忙,其樂也融融。李靜敏想到小時候,父親騎著自行車,載著自己去活動中心領糧票,「我特別喜歡這種小型美術館。」
他當下決定要買土地實現夢想,並對外界宣告,將創造另外一種生活美學。
氣質沉穩的李靜敏其實帶點逆反,又或許該說是相信自己,他喜歡書法、篆刻、彈琴、焚香,往復於美學之中,百分百追求細節,「我要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
買地雖然只花了1天,但從思考、設計到完工,花了整整8年時間,除了妻子,其他人幾乎不看好,對於否定意見,就像雜草,該拔就拔,「但對於地力來說,也是一種養分。」他開玩笑說著。
8年中,他不斷的思考建築該怎麼傳承。
李靜敏選擇了清水混凝土作為「襲園」的結構主體,「清水混凝土表裡如一,就像我不想做毫無思想的空洞建築。」但另一層意義則是,展現當代匠人的精神與手藝,因此完工後也不美容,是留給後人的禮物。
2017年,「襲園」開幕,三分之二的空間是生活美術館,三分之一是辦公室,但所有空間都是複合式功能設計,符合時代精神。
「『襲園』在找回被遺忘的美好,也在創造未來。可以歷經幾代交替,而屹立不搖。」這個剛完工的社區生活美術館已經迫不及待的展開許多課程,吸引著在地住戶的參與、交流。
但凡進入參觀的人,都充滿驚喜。三樓高的圖書牆夠愛書的人待上一整天;小孩爬上爬下,大人棲身在不同空間,尋求身心安定;方一轉身,景致就有所不同,有長軸、有小品窗景,可品山水、賞園林;遊走其中,彷彿進入畫中的人物,或坐或臥,君自可定。
李靜敏微笑,「我希望打開質樸外觀後,建築能有高貴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