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誰來挽救我的下肢?
勞碌一生,年齡越來越大,吃好喝好才對得起自己,再不抓住時機,更待何時?正是這種想法,讓他罔顧糖尿症狀,長期在生活和飲食上依然我行我素:少運動,高熱量⋯⋯當躺在醫院的病床上,醫生宣布要切掉他的腳趾時,他才後悔不迭。
據中美醫師協會、亞裔糖尿病中心主任劉季高介紹,糖尿病並不像想像的那樣簡單。「它並不是讓人馬上死掉,它的發展可能導致多種併發症纏身。」
劉季高介紹,他遇到的這位糖尿病患者平時愛吃愛喝,難以自控,住院時症狀已經變得十分複雜,腎功能也在衰竭,眼睛視網膜破裂導致視力變差,尤其是腳部,長瘡潰爛,血管不同程度發展成為黑死症,不得不準備截去腳趾。
「如果蔓延至小腿,甚至可能下肢也得截去。」劉季高說。
糖尿病正大舉入侵我們的生活
在世界排名前10的糖尿病大國中,中國居首位,約有9,800萬人,其次是印度的6,500萬人,而美國為2,900萬人。這說明華人是糖尿病高危族群。
據統計,本就人口數量龐大的中國,糖尿病患者人數在1980年代僅為1%,1994年不過2.5%,而到了2014年這一數字就攀升至11.6%。
已經離開中國,身在紐約的華人是不是患病的比例會下降?答案依然是否定的。據美國保健組織統計數據顯示,紐約市華人社區的糖尿病患者比率,15萬華裔的病例中,11.07%是糖尿病患者。其中,65歲以上的人有30.7%患糖尿病,18~65歲之間的人有18.6%的人患有糖尿病。
不僅中國,在美國,糖尿病在致死率中排名第七。2012年美國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前期的總人數如下:
流行趨勢 | 2,910萬(9.3%) |
未確認人數 | 810萬人(2.59%) |
老年人的流行趨勢 | 1,180萬人(25.9%) |
糖尿病前期 | 8,600萬人(23.93%) |
糖尿病五大危險表現
罔顧糖尿病症狀,不願在飲食和生活方面做出改變,糖尿病會更加為所欲為,這些表現會讓患者的危險增加。
1. 昏迷不醒進急診
在美國,每年因糖尿病發生的血糖過低急診個案達28.2萬人次,血糖過低嚴重者昏迷不醒,甚至面臨死亡威脅。
2. 罹患多種併發症
患糖尿病者有71%患有高血壓,65%的人膽固醇、脂肪過高;而心臟病發病率比非糖尿病人增加1.8倍,中風率增加1.5倍。
3. 失明威脅
糖尿病患者中有28.5%的人有視網膜病變,視力受損。
4. 洗腎危險
44%的腎衰竭的人是由糖尿病引起,嚴重者不得不去洗腎。
5. 下肢截肢危險
美國非外傷性發生的截肢者中,有60%是因糖尿病引起。如本文開頭的案例,先發生腳部潰爛,蔓延至小腿。
預防糖尿病 華人應考慮的8個因素
華人是糖尿病高危人群,做好預防非常關鍵。劉季高專門針對華人的患糖尿病因素,進行研究,發現把握下列因素和時機對於華人預防糖尿病非常關鍵。
1. 缺乏運動:
華人缺乏運動成為患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2. 基因遺傳:
直系親屬患有糖尿病者,則個人有60%以上的機率患此病。
3. 高危族群:
中國人本身是高危族群,比白人患糖尿病可能性更大。
4. 孕婦有糖尿病者:
若出生的小孩超過9磅,都是危險因素。
5. 患有新陳代謝症候群者:
其高密度膽固醇小於35毫克及三酸甘油脂超過250毫克。
6. 高血壓患者:
高血壓患者罹患糖尿病比例也會更高。
7. 檢測糖化血色素超過5.7%:
血糖耐力試驗或空腹血糖檢測不正常則易患此病。
8. 嚴重肥胖或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或黑棘皮病患者也會增加患病風險。
誰需要做血糖檢查
根據個人存在的患病因素及早篩檢,可以在早期檢測進行預防治療。劉季高說,如下人群該及時進行糖尿病檢測。
□成年人體重嚴重超重
亞裔身高與體重指數大於23,同時有上述8個危險因素中的一項。
□年齡45歲以上
尤其超重或肥胖者。如果一切正常,則3年檢查一次。
□18歲以上的青少年超重者,有上述8個危險因素中的兩項。
早期檢查項目:糖化指數HbA1c,做空腹血糖75克兩小時血糖耐力試驗。
改變飲食和生活最重要
劉季高認為,糖尿病治療的第一步最重要,就是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要盡量避免吃大量澱粉類和碳水化合物食品,少吃華人常吃的粥、粉、麵、飯主食;多吃蔬菜,減少攝入紅肉,以雞肉和魚肉代替。若必須運用藥物治療,則需要根據臨床病情,由醫生進行處理。
最新或流行的糖尿病科技療法
1. 胰島素:安裝胰島素泵治療,隨時監測血糖。
2. 噴鼻性胰島素,不用打針,是怕疼者的選擇。
3. 縮胃手術治療:適合沒有併發症、體重指數超過35的年輕患者,好處是1至2年後可以實現大幅減肥目的,甚至有完全治癒可能,以後無需再用藥治療。但是,需要經驗豐富的醫生進行手術,有一定的風險性。
最後,劉季高表示,糖尿病併發症多,病情複雜,根據不同的病情,需要一個全面的醫生團隊合作,才能達到良好的治療和恢復目的。這些專科醫生可能包括:內分泌專科醫師、營養師、藥劑師、腳科醫生、腎臟醫師、心臟專科、眼科醫生以及護士等。——摘編自新唐人電視台健康1+1訪談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