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調理

測血糖(123RF)
測血糖(123RF)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糖尿病是一種內分泌——代謝疾病,人體細胞對胰島素不敏感,引起糖、蛋白質、脂肪、水、電解質等代謝紊亂,而高血糖是最明顯的特徵。 

臨床症狀 

臨床症狀,在代謝方面,有多尿、煩渴多飲、善飢多食、疲乏、消瘦、虛弱。在慢性病變方面,有心血管病變、糖尿病腎病變、眼部病變、神經病變、皮膚病變等等。在急性病變方面,有糖尿病酮酸中毒、高滲透性非酮症昏迷、糖尿病乳酸中毒。糖尿病感染方面,有呼吸道、泌尿道、肝膽系統及皮膚、口腔感染。 

現代醫學對於糖尿病的病因與病機了解尚少,因此對糖尿病的預防缺少有效的辦法,目前只是強調早期治療、長期治療與個別治療,方法包括飲食治療、降糖藥物治療,或是胰島素注射治療。 

中醫的認識 

糖尿病屬於中醫消渴病的範疇,認為是素體陰虧、稟賦不足,外因有如飲食無節制、過食肥甘,或形體肥胖、勞欲過度、耗損陰精等等,基本上就是陰津虧耗、脾氣虛弱、燥熱偏盛、瘀血阻滯等等。病久氣陰兩傷、陰陽俱損、筋脈失養、臟腑受損。 

在口渴引飲、飲一溲一,導致形體漸瘦、不耐疲勞的情況下,要積極的清熱生津,才能止住病情的惡化。 

若口乾咽燥、大便祕結,可用知母、石膏、天冬、麥冬、天花粉、黃連等清泄肺胃之火。 

若除了口乾咽燥、大便祕結,還有脾氣急躁易怒、面紅耳赤,可用知母、黃柏、丹皮、鉤藤、梔子等瀉火潛陽。 

若糖尿病日久,神疲乏力、心悸失眠,可用人參、五味子、麥門冬益氣養陰。若病久已食少便溏、面色萎黃、健忘多夢,可用白朮、茯苓、黃耆、砂仁等補益心脾。 

糖尿病四大併發症與周邊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死亡與致殘的重要原因,除積極控制血糖外,可適度的中醫調理,讓病情緩解,體質改善。◇

延伸閱讀
腎病最花健保 洗腎人口創新高
2017年10月15日 | 7年前
糖尿病要清熱養陰
2017年09月19日 | 7年前
3年間只喝飲料 陸高中生血糖爆表
2017年09月12日 | 7年前
餐餐吃麵包 竟得糖尿病
2017年08月16日 | 7年前
AI深度學習 助降低糖尿病失明機率
2017年08月11日 | 7年前
控制好血糖 糖尿病人不吃醣?
2017年07月11日 | 7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