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經濟政變 習叫停民企海外併購
十九大前為嚴防「經濟政變」,習近平當局叫停大型民企海外併購,下令整頓萬達、安邦、海航及復星等大型民企。中國政治洗牌的同時,金融業也面臨重新洗牌。
從去年開始,習近平當局以「保住三兆外匯儲備」為目標進行貨幣維穩,到今年1月又開始推出金融全面維穩,4月首次把金融問題提到國家命脈的基礎上;到7月,更是傳出高層對民營企業萬達6個海外併購項目的直接授意。
穩定外匯 需控制海外投資
根據Dealogic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企業海外併購達到頂峰,當年共進行1,870億美元投資,是2015年的2倍。
但也是從2015年起,中國國內經濟形式走弱,外匯儲備也在緩慢下降,2016年跌破3萬億美元的「大關」,北京當局不得不拿出大量資金防止人民幣貶值;到了2016年底,當局就表示要對境內企業海外投資併購趨嚴管理。
四大監管機構罕見地發表聯合公告,對在海外房地產、娛樂和體育行業的「非理性」投資發出警告,稱這些領域存在「風險隱患」。而萬達、安邦、海航以及復星的海外投資都可以對號入座。
因此2017年上半年,中國海外併購的規模大減,而民營企業的投資更是快速縮減。根據彭博社的數據,2017年上半年中國企業的外國併購總量為66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4%,而民營企業併購的比例則從半壁江山回落至三分之一(36.9%)。
內保外貸 管制跨境資金流動
當局通過控制內保外貸,讓錢再也不能輕易進出。從7月,要求銀行暫停向萬達海外項目發放貸款;同時對4個已經完成的收購項目,不得從國內金融機構融資、萬達也不得以這些項目抵押,從國內金融機構融資等規定。
這些規定限制了萬達與金融機構進行內保外貸等活動,讓萬達處於「既出不去、也不讓進」的雙限制困境。據澎湃新聞報導,萬達在海外的投資已超367億美元,約占中國外匯儲備總額的1.2%。如此大額的跨境資金流動,既有轉移資金到海外(資金外逃)的嫌疑,也有可能讓人民幣匯率以及中國整體經濟受影響。
控制權力槓桿 提防經濟政變
中共治下的中國,經濟問題說到底還是政治問題。提防經濟問題的關鍵,仍然是控制權力槓桿。
旅美作家、中國問題專家何清漣在文章(題為:從「金融整頓」到「防經濟政變」)中分析說:「如今中國的金融系統是『權力槓桿』撬動下的市場運作,所謂『黨管金融』似乎是說要控制住權力槓桿。」在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往往是「一放就亂,一管就死」,金融系統更是如此。
此外,叫停民營企業的海外併購也跟「經濟安全」有關。中共經濟已是政商合體的裙帶資本主義,對遊走在商業和政界之間的民營企業家,其政商影響力也不容忽視。
洛杉磯加大安德森商學院經濟學家俞偉雄告訴本報記者,他認為這些企業在中國境內借錢、併購,利用槓桿進行海外投資的行為具有高風險,且錯誤決策的投資後果將陸續顯現。「萬一投資失敗,中國境內借的錢不能還,會引發一連串反應,比如銀行呆帳,最後還可能引發金融危機。」
以萬達為例,國內主營房地產業務,自身的資產負債率已達70%。除自身有龐大的債務壓力外,其背後的資金來源更是有影子銀行體系的存在。一旦因為高槓桿、資不抵債,引發資產泡沫破裂、爆發金融危機的可能切實存在。
政治在重新洗牌 金融也難逃此劫
評論員朱明認為,「十九大」前夕,北京面臨各種挑戰,現在習近平在提防這些「灰犀牛」被人牽著發難。「在中國,政治經濟是一家。政治在重新洗牌,經濟領域也同樣在重新洗牌。習近平的一系列大動作已明確說明這一點,江派人馬一個個都在被拉下馬。」
對當局把金融整頓問題上升到關乎國家穩定的層面,他表示:「要保金融穩定、國家穩定,習近平就必須出手,要不然江派藉機發難,像股災一樣的搞經濟政變,怎麼辦?所以要斬斷這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