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經濟政變 習整頓民企 金融業面臨洗牌

【記者林燕、易如採訪/報導】

十九大前為嚴防「經濟政變」,習近平當局叫停大型民企海外併購,下令整頓萬達、安邦、海航及復星等大型民企。中國政治洗牌的同時,金融業也面臨重新洗牌。

從去年開始,習近平當局以「保住三兆外匯儲備」為目標進行貨幣維穩,到今年一月又開始推出金融全面維穩,四月首次把金融問題提到國家命脈的基礎上;到七月,更是傳出高層對民營企業萬達六個海外併購項目的直接授意。

穩定外匯儲備,就需要控制大筆海外投資;海外投資的錢,源頭上是金融行業的內保外貸;而內保外貸的批准,自然離不開政商影響力;所以歸根到底,控制權力槓桿是提防經濟問題的關鍵。

近幾年來,中國大型民營企業頻頻出海併購,因不受主權問題的質疑和限制,比中共國有企業更具有優勢。10年前中國民營部門占海外支出的比重微乎其微,到了2016年已經約占中國海外投資總額的一半。

萬達、安邦、海航以及復星都屬於領頭羊。從2015年以來,它們共完成550億美元的海外收購交易,占同期中國公司海外收購的18%,尤其以2016年的「買買買」被大眾所熟知。

2016年是中國企業大舉境外投資的分水嶺,在外匯儲備保3千億美元的壓力下,北京開始指導性地限制對外投資。 (PHILIPPE LOPEZ/AFP/Getty Images)2016年是中國企業大舉境外投資的分水嶺,在外匯儲備保3,000億美元的壓力下,北京開始指導性地限制對外投資。 (PHILIPPE LOPEZ/AFP/Getty Images)

穩定外匯 需要控制大筆海外投資

2016年是中國大舉境外投資的分水嶺。前幾年,中國從對外貿易順差中積累大量外匯儲備,一直在想法進行外匯再投資,於是開始支持企業走出去。根據Dealogic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企業海外併購達到頂峰,當年共進行1,870億美元投資,是2015年的2倍。

但也是從2015年起,中國國內經濟形式走弱,外匯儲備也在緩慢下降,2016年跌破3兆美元的「大關」,北京當局不得不拿出大量資金防止人民幣貶值;到了2016年年底,當局就表示要對境內企業海外投資併購趨嚴管理。

四大監管機構罕見地發表聯合公告,對在海外房地產、娛樂和體育行業的「非理性」投資發出警告,稱這些領域存在「風險隱患」。而萬達、安邦、海航以及復星的海外投資都可以對號入座。

當局動真格,是因為擔憂外匯儲備迅速流失。《華爾街日報》報導稱,「在中國政府看來,人民幣匯率和外匯儲備是反映人們對中國經濟的信心。」所以,對海外併購的支持政策當局開始調整,大筆併購都必須符合指導性政策。

與此對應的是2017年上半年,中國海外併購的規模大減,而民營企業的投資更是快速縮減。根據彭博社的數據,2017年上半年中國企業的外國併購總量為66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4%,而民營企業併購的比例,則從半壁江山回落至三分之一(36.9%)。

內保外貸 管制跨境資金流動

當局通過控制內保外貸,讓錢再也不能輕易進出。從七月,網上流傳的《銀監會口頭轉達黨中央國務院,對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六個境外項目,處理措施的情況匯報文件》,要求銀行暫停向其海外項目發放貸款;同時對四個已經完成的收購項目,不得從國內金融機構融資、萬達也不得以這些項目抵押,從國內金融機構融資等規定。

這些規定限制了萬達與金融機構進行內保外貸等活動,讓萬達處於「既出不去、也不讓進」的雙限制困境。當局為何要限制萬達的跨境資金流動?據澎湃新聞報導,萬達在海外的投資已超2,500億人民幣(約合367億美元),約占中國外匯儲備總額的1.2%。如此大額的跨境資金流動,既有轉移資金到海外(資金外逃)的嫌疑,也有可能讓人民幣匯率以及中國整體經濟受影響。

在2016年年底,香港各大銀行就被口頭告知收緊內保外貸業務。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楊宇霆,接受《蘋果日報》採訪時表示,當局對內保外貸從嚴,是因為擔心跨境資金操作「又死灰復燃」,借款人通過不同渠道,甚至假貿易單據,將資金調出境外償還外債。

對目前,當局將管制跨境資本流動上升到國家戰略、前所未有的程度。紐約時事評論員朱明表示:「眼下當局對安邦吳小暉和王健林的處理,是有意把企業經營切割成兩部分,目的是避免流動性金融風險傳遞。」

「十九大」召開前,中共內部的派系鬥爭更加激烈和隱蔽,但是結果已明:習近平已經全面控制住江派。(Feng Li/Getty Images)「十九大」召開前,中共內部的派系鬥爭更加激烈和隱蔽,但是結果已明:習近平已經全面控制住江派。(Feng Li/Getty Images)

控制權力槓桿 提防經濟政變

中共治下的中國,經濟問題說到底還是政治問題。提防經濟問題的關鍵,仍然是控制權力槓桿。有學者指出習近平應該是發現了問題,才做出近期的一系列舉動。

習近平4月25日主持政治局集體學習「維護國家金融安全」時,提到金融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高度重視防控金融風險,更明確提出要「黨管金融」。

旅美作家、中國問題專家何清漣在文章(題為:從「金融整頓」到「防經濟政變」)中分析說:「如今中國的金融系統是『權力槓桿』撬動下的市場運作,所謂『黨管金融』似乎是說要控制住權力槓桿。」在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往往是「一放就亂,一管就死」,金融系統更是如此。

此外,叫停民營企業的海外併購也跟「經濟安全」有關。中共經濟已是政商合體的裙帶資本主義,對遊走在商業和政界之間的民營企業家,其政商影響力也不容忽視。洛杉磯加大安德森商學院經濟學家俞偉雄告訴大紀元記者:「因為官商之間盤根錯節的情況非常嚴重,錯誤的投資決定即使發現了,因為有政治因素在裡面,也無法去修改。」

他認為這些企業在中國境內借錢、併購,利用槓桿進行海外投資的行為具有高風險,且錯誤決策的投資後果將陸續顯現。「萬一投資失敗,中國境內借的錢不能還,會引發一連串反應,比如銀行呆帳,最後還可能引發金融危機。」

他表示,習近平決定對企業海外併購緊急踩剎車是對的,「應該是已經發現了問題」,擔憂暗藏(經濟)不穩定因素。

以萬達為例,國內主營房地產業務,自身的資產負債率已達70%。除自身有龐大的債務壓力外,其背後的資金來源更是有影子銀行體系的存在。一旦因為高槓桿、資不抵債,引發資產泡沫破裂、爆發金融危機的可能切實存在。

中共高層重新洗牌 金融界也面臨洗牌

最近幾個月,中國的政治和監管環境迅速轉變。在召開「十九大」前夕,高層內鬥、爆料的話題更是層出不窮。對外界而言,內情恍若霧裡看花,但結果已見端倪。

7月17日起,中共喉舌中央電視台(CCTV)連續播出的政論專題片《將改革進行到底》,第一集《時代之問》聚焦習近平傳承鄧小平的深化改革,首次明確「毛鄧習斷代」;到了第三集,更直接提出「九龍治水集體領導」的弊端。

對江派過去把持的金融領域,黨媒《人民日報》,7月也連續幾天發表評論員文章,點評習近平破例出席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文中提到「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需要增強憂患意識,既防『黑天鵝』,又防『灰犀牛』。」「灰犀牛」是暗指經濟中顯而易見的大問題,但在快速惡化之前沒能引起重視。

評論員朱明認為,「十九大」前夕,北京面臨各種挑戰,現在習近平在提防這些「灰犀牛」被人牽著發難。「在中國,政治經濟是一家。政治在重新洗牌,經濟領域也同樣在重新洗牌。習近平的一系列大動作已明確說明這一點,江派人馬一個個都在被拉下馬。」

對當局把金融整頓問題上升到關乎國家穩定的層面,他表示:「要保金融穩定、國家穩定,習近平就必須出手,要不然江派藉機發難,像股災一樣的搞經濟政變,怎麼辦?所以要斬斷這條路。」

這或許意味著未來中國金融整頓的方向,不管是繼續按「一行三會」(指金融體系由中國人民銀行(央行)、證監會、保監會、銀監會分管)、填補漏洞的技術套路改,還是按提防「經濟政變、國家安全」的政治思路走,都不會是小問題。

延伸閱讀
萬達遭監管 王健林:投資留中國
2017年07月23日 | 7年前
融創斥資近3千億 收購萬達房產
2017年07月10日 | 7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