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豐富人生 宋怡慧「為他閱讀」
出版過《愛讀書:我如何翻轉8000個孩子的閱讀信仰》及《大閱讀:讓孩子學會27種關鍵能力》的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的宋怡慧,為讓閱讀的種子持續萌芽與茁壯,持續春風化雨。她的足跡不僅限於台灣各院校,現已擴及到中國大陸、馬來西亞等地,無數學子因她而領略到閱讀的奧妙,進而愛上閱讀。宋怡慧認為「悅讀」的奧義,是「人不能為自己而讀。」
會走入字海之中,與宋怡慧孩提時期的個性有關係,她說,因為她小時候個性比較文靜,閱讀是她探索世界的一道重要窗口,透過一本本的各式優良讀物,與外界一次次的展開對話。她回憶,「小時候的我,透過了閱讀更認識自己,也與世界接軌。」
高中畢業之後,宋怡慧考上師大國文系,開始思考閱讀的意義為何。她說,「我體認到『人不能只為了自己而讀』」,因為想成為一名老師,不能只給學生知識,還得給他們更多的人生智慧,因此得轉變已習慣的閱讀模式,不能再只讀感興趣的文本。
她說,「我思考該如何把閱讀的習慣,帶進學生們的生命之中,為讓他們喜歡上閱讀,我要先讀完各式各樣的書籍,因為他們都有獨一無二的靈魂。」
她解釋,「我的學生未來可能會念文學,但也可能選擇念建築與機械。如果培養的是未來的財經人才,還要讓他們優先具備數據、國際情勢,或是政治學等知識。我知道有些文本能在中學時,培養成共同的價值、知識。」
自大學起,宋怡慧不斷涉獵各類文本,探索其中可以留給學生們的珍貴理念,她說,「從中我知道,學生們還需要學習哲學與批判性思考,這類文本對他們很重要。」
文字所堆砌出的空間,雖是薄薄的幾張書頁,但這方寸間,卻可能藏著各式各樣的廣大世界。讀者能不受時間的約束,不疾不徐地觀察蘊藏的相異觀點,藉以培養獨立思辨力。
宋怡慧說,「即使不全然接受作者的觀點,不代表要給予否定,在閱讀時腦袋中自然可以達成共識,這是培養社會創造共同價值的態度。」
書本vs.媒體
但或許培養學生們的思辨力、理解多元觀點,不一定要靠文本。即使在21世紀,廣播、影視等媒體發展蓬勃,各式跨媒介載具應運而生,宋怡慧仍鍾情於書本,這種既古老又新穎的文字寶庫。
宋怡慧說,「大腦對聲光、影像的汲取速度較快,但正因為快速,反而容易被控制。但大腦汲取文字的速度較緩慢,這能進行聯想或是比較,可做出更客觀的判斷。」
她以《西遊記》為例,電影可將劇情濃縮於兩小時內,但匡住對劇中人物的印象。但在讀文本時,卻有各種不同的體悟,她說,每個人或許在13歲、23歲、33歲時,對豬八戒、孫悟空等角色,都有不同的見解。
「我現在才知道,原來人在面對生命中的難題時,都可能是豬八戒」,宋怡慧說,「我們並非都是孫悟空,遇到事情當先鋒,但也不全然是小師弟,總被人呼來喚去。」
她說,「我們好像只要當一種中庸型的角色,在師兄回來時替他感到開心,但又不用像師弟般凡事察言觀色,這樣就足夠了。」
「其實這就是文字最迷人之處」,宋怡慧說,「因為我可以站在各種角度、高度,去領悟出原作的不同內涵,只要願意打開書本,就能跨越時間與空間的束縛,與文字們產生共鳴。」
宋怡慧說,「純文字不全能取代跨媒介載具,但它擁有一種樸素,但能讓人返本歸真的最大力量。」
「悅」讀三階段
談到如何讓學生愛上閱讀,宋怡慧認為,首先要讓他們先接受各式文本,知道每位學生的基礎。歸納人的閱讀歷程,大致可分三大階段,初投入時,會選擇娛樂性較佳的文本,但在找到志向與天賦,會轉向實用性佳的文本,如:科學、文學、財經等。而於終身學習階段,會讀政治、時事等社會議題,積累出獨到觀點,具有決策與溝通能力。
她說,「隨年紀增長,人的閱讀取向會發生轉變,若能讓閱讀的種子萌芽,學生即使離開校園,仍會與文本產生緊密的聯結,在閱讀中持續擴展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