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閱讀狀況改變了嗎?(下)

⊙顏丹
接上文

〈2017全民閱讀報告〉顯示,在某知名網路平台第一季度紙本圖書榜前十名中,熱銷的經典書籍有《解憂雜貨店》、《我們仨》、《經濟學原理》、《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而電子書榜前十名,則提到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降臨》、《人民的名義》這些頗受當下熱播影視劇影響的書籍。此外,受詩詞類文化綜藝節目的影響,《人間詞話》、《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海子詩全集》成為了第一季度最暢銷的詩詞類電子書。就連最受歡迎的原版英文書,也都是被拍成了電影的《哈利·波特》系列。

我們不禁要問,難道中國人不看電影、電視劇,就沒書可讀了嗎?從這種追隨潮流、一時興起的選擇中,其實就能看出,中國人對「閱讀」這事兒的理解。如果上述所列的這些暢銷書就能被稱為「人文類書籍」,那麼,中外流傳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足以影響後世的歷史典籍、經典名著又該如何歸類呢?

說起「人文」,人們一般知道,它源自西方的「人文精神」。知名學者劉瑜在其博文中寫道,「大學該薰陶的,是一種人文精神」;「哈佛大學之所以是一流的大學,……也是因為它蘊含了豐富的人文精神,而這一精神,最集中的體現在它的『核心課程』上」。從「民主與平等」、「正義」、「儒家人文主義」、「有神論與道德觀念」等這些人文類課程的名稱上,我們就不難看出,真正的「人文」所孕育與培養的,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素養與情操。

相比之下,那些問鼎「圖書暢銷版」的書籍中,又有多少能被視為是真正的人文類書籍?而當下中國人所熱衷、追捧的「經典」中又有多少與「人文」有關呢?當我們得出答案的時候,就會發現,中國人無論以怎樣的方式,讀書讀了多少,似乎都沒能涉足到培養「人文精神」、「人文情懷」的這一核心。

中國人的閱讀無關乎情懷、精神,而只在於滿足某種實用、功利的需求。對學生來說,讀書是為了在考試中得高分。因此,他們所需要的只是習題冊以及各類模擬考卷,而這樣的需求甚至已強大到迫使人文書店轉了型。對於上班族來說,讀書就是為了升職、加薪、走向成功。於是,各類「雞湯」以及速成類書籍總是出現在書店銷售榜的「前十」。

若對比學者劉瑜所說的「大學(人文)精神的本質,並不是為了讓我們變得深奧,而恰恰是恢復人類的天真」,我們都將驚愕地發現,中國人在實現閱讀量增長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是「恢復天真」,而是變得更加市儈、現實與功利。但與此同時,這種自以為是的成熟,除了導致整個中國社會陷入「精神的淪落」、人的道德急速下滑之外,也就再無其他。

如果說,導致「精神坍塌」的閱讀早已違背了求知的初衷,那麼這樣的閱讀又有何意義呢?或許對中國人來說,我們真正需要的並不是「量」的飛躍,而是能靜下心來,去體驗那種恢復天真、重拾精神、啟悟靈魂的閱讀。(全文完)

延伸閱讀
五一假期出遊 陸人狀況多
2017年05月01日 | 7年前
大陸判5家鞋廠侵權 New Balance勝訴
2017年05月01日 | 7年前
廢漢字致文化斷層 韓國喊要復活
2017年05月01日 | 7年前
《我是范雨素》為何那麼火?
2017年04月28日 | 7年前
中美鋁業摩擦升級 陸盼對話解決
2017年04月27日 | 7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