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閱讀狀況改變了嗎?(上)

⊙顏丹
「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一份〈中國2017全民閱讀報告〉顯示,56%的受訪者過去一年閱讀總量在10本以上,這一數據高於去年的48%。相比此前的2014年「我國成年人人均閱讀紙本圖書4.56本」、「2013年的4.77本」,如今這一報告的結果恐怕會讓不少中國人驚呼:「我們也愛上閱讀了!」

長久以來,中國人的閱讀狀況一直令人堪憂,「不愛讀書」幾乎成了國人的負面標籤。此時,當我們看到陸媒高調報導「10本以上」的數據時,是否就會認為,中國人不愛閱讀的狀況已發生了360度的大翻轉呢?事實上,中國圖書銷售市場所呈現的狀況卻並不那麼樂觀。

儘管上述報告指出,「85%的受訪者表示會紙本書和電子書一起讀」;然而,從紙質書的銷售狀況來看,「少兒類、中小學教輔教材類實用圖書占相當比例」。一家網路圖書銷售平台也有數據顯示,2013年售出的3.3億冊圖書中,「超過1/3是童書,育兒類書籍也是主力」。由此可見,中國人的閱讀方式雖然變得多元化,然而,擺在他們面前可供選擇的書籍,無論從內容到種類,都顯得極為單調、乏味,甚至不能說是真正意義上的書籍。

此外,還有人一針見血的指出,「(在)網路書店看書籍的總銷售量,只要可以排上前50的,無外乎都是《教你×××》此類書,教你炒股、教你養生、教你成為下一個賈伯斯」;「以『書店』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大部分的新聞都是各地可能小有名氣的書店在大批倒閉,生活中我所看到的也是書店越開越少」。

就拿知名的三聯書店來說,2015年有負責人表示,「近年來,三聯通過探索『24小時不打烊的夜讀營業模式』尋求全民閱讀與市場的平衡」,「但更多的實體書店卻不得不在『只賣人文書,必定輸』的『鐵律下』轉型成為專門的教輔書店」。通過書店售賣的書籍,大體上就能了解買書人的喜好和需求。這個被稱為「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的知名書店最終被迫「轉型」,其實也就表明,今時今日的中國,不但是普通老百姓,甚至連知識分子也對人文類的書籍不再問津。

對此不認同的人或許會說,如今閱讀形式多元化了,知識分子不買紙本書,但可以選擇人文類的電子書。這種結論當然有一定的可能性,也與上述報告所說的「50後、60後和70後偏好選擇『歷史傳記』和『社科人文』類題材的書籍」不謀而合。然而,從網路平台的銷售狀況來看,這幾個年齡段的群體卻並未強大到足以支撐「圖書暢銷版」的市場。(接下文
延伸閱讀
《我是范雨素》為何那麼火?
2017年04月28日 | 7年前
中美鋁業摩擦升級 陸盼對話解決
2017年04月27日 | 7年前
陸e租寶案祕審 庭外戒備森嚴
2017年04月27日 | 7年前
中國錢淹腳目 泡沫經濟打不滅
2017年04月22日 | 7年前
H7N9持續蔓延 吉林首例病危
2017年04月25日 | 7年前
陸再爆黑心棉被 醫院廢棄物製成
2017年04月25日 | 7年前
鋼鐵產能過剩 業者:嚴重到難解
2017年04月25日 | 7年前
死豬汙染政府不管 內蒙牧民抗議
2017年04月25日 | 7年前
財務惡化 陸養老金面臨崩盤
2017年04月25日 | 7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