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建議大陸外交:做謙謙君子不做「野蠻人」
中國著名學者鄧聿文在英國《金融時報》刊文認為,北京的外交思想和實踐,需要一個系統性的大幅度改變,否則不會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
一、改變對美外交的對抗思維和心態
文章認為,中美關係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關係之一,但是中國需要美國比美國需要中國更多。習近平在和川普的會見中也稱,中美關係有一千個理由搞好,沒有一個理由搞壞。
不過,北京卻是用一種對抗的思維和心態去處理對美關係,特別是在一些棘手的事情上,導致在行動上變成「凡美必反」。
作者建議,外交手段要做到有理有據有節,合乎國際法和國際規範與準則,一味的「逞能」只會傷害國家利益。
二、改變仇日厭韓外交
文章說:在近10多年來,北京在對日外交中,一直未能走出「仇日」和「醜日」的狀態。
作者認為,雖然在對日本在侵略問題上的不誠實態度,以及對釣魚島的處理應當批評和反擊,但中日應該主「和」,而不是互相仇恨。不應該讓歷史問題捆綁中日兩國外交,干擾兩國發展的大局,更不應該在國民教育上,灌輸一種錯誤的「仇日」教育。
另外,近期的「薩德」問題導致中韓兩國關係急轉直下。
作者認為,而相比日本,中國更應該搞好同韓國的關係,因此這種不正常的狀態急需要改變。因為「薩德」雖然對中國有損害,可這種損害比起中韓關係的大局,以及中國在整個東北亞和半島的利益來,是第二位的。表達對「薩德」的反對態度,不宜採取經濟手段,特別是鼓動民眾去反對和懲罰韓國,這樣做只會讓中國失去韓國。
三、加強對北韓制裁
雖然習近平上臺後的近幾年來,北京對朝態度和政策擺脫了過去的虛妄友誼和意識形態挂帥,開始變得務實,但作者認為這種轉變還不夠徹底,沒有完全從國家利益出發,而是受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因素影響,態度綏靖。
文章指出,北韓政權臭名昭著,是個窮兵黷武的無賴國家。幾十年來的對朝袒護和幫助,既沒有帶來北韓的好轉,更損害中國利益,把自己弄得非常被動。只有持續不斷的對金正恩政權施以高壓,才有可能迫使其棄核。
四、改變和俄羅斯的准同盟關係
作者認為,歷史上俄國曾對中國進行侵略,如今俄羅斯也在一心防著中國。只是出於共同抗美的需要,中俄在最近幾年走得越來越近,呈現出一種准同盟關係,但卻是「俄主華從」的局面。
相對美國對中國的影響呈現積極正面的一面,俄羅斯對中國的影響則更多呈現消極負面的一面。因此中俄的共同利益遠不如中美共同利益,同俄結成准同盟關係對中國戰略利益失大於得,這種狀況應當改變。
五、拋棄「不干涉內政」原則
「中國要想在國際社會發揮更大作用,在全球治理體系中佔據更重要位置,就必須以自身能力回饋國際社會,為全球提供更多更好公共品,包括改善現行國際體系中不合理不公正的地方。」
作者指出,要做到這一點,中國就必須改變幾十年來作為外交基石的「不干涉內政」原則。
「不干涉內政」一直被外界視為是中共在迫害中國民眾、踐踏人權,受到國際社會的批評與譴責時,經常拿來用的擋箭牌。
著名政論家陳破空就曾表示,所謂中國「內政」,實為中共「家政」,是中共的暴政,而非中國人民的「內政」。而中共自稱的「不干涉他國內政」也不成立。只是其干涉都是負面的和反動的。如發生在高棉和蘇丹的大屠殺,都因中共在背後慫恿或張目,屠殺中使用的武器,也大都來自中共。
鄧聿文也在文章中指出,在「人權高於主權」的觀念下,死守「不干涉內政」的原則,將會被國際社會視為不負責任的一員。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應該在國際社會發生不正義不公平的事情時伸張正義,對諸如北韓、敘利亞這樣的國家,不能以「內政」為由,容忍其反人類的暴行存在。
六、改變意識形態外交
文章還指出,北京的外交意識形態成分濃厚,但意識形態外交卻不是從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和國家利益出發,而是基於執政黨特定的價值觀和需要的一種外交。以意識形態來劃線的外交,導致中國的國家利益完全被意識形態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