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鄉民,你們說閒言閒語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近來台灣女作家林奕含輕生事件,引發台灣各方的反思。筆者觀察到林奕含在臉書曾留下被閒言閒語式標籤困擾的紀錄,筆者認為我們必須正視這個議題--為什麼在不完全理解他人的情況下,仍要說他人的閒言閒語?貼給他人閒言閒語式標籤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在台灣,筆者常看到網路鄉民喜好使用洗白、洗黑、吃雞排拉板凳,看熱鬧看好戲,或是考滿級分醫學系也沒念,不知道在幹嘛,結果真的有小說喔,反正家裡有錢不用工作等語句,甚至意圖讓不同意見者,不同理念實踐者,或者犯錯者貼上不知羞恥等閒言閒語式標籤。
然而,在德行教育中的羞恥等概念,在現實生活中不應被誤用,例如羞恥之所以提出,可能不是如現今網路鄉民常拿來攻擊他人,用意在讓與自己不同意見者有受辱感,代表自己是凌駕於對方的勝利者,德行教育中的羞恥概念,其真正的目的是在於保護正面價值。
西方學人J.Braithwaite曾提出整合性羞恥(reintegrative shame)的概念,意思是在社群表達不同意之後,仍會表現接納的姿態,整合性羞恥不是將違反者推向失敗情緒的深淵,而是希望經由改過自新,重新找回原先正向的道德價值,再次擁有追求生命的理想境界。
承上,筆者認為羞恥概念不是想讓不同意見者、犯錯者,或者更直接地說,有些是被網路鄉民建構成犯錯者的人,陷入失敗情緒的黑洞,或者因此受到巨大傷害,如果在德行教育的羞恥概念,只用於傷害犯錯者,便違反了教育是無傷害的原則,成為反教育的思想,更可能會讓犯錯者變本加厲,持續犯行,也讓原先的德行教育目標無法達到,反而惡化原先可解的社會問題。
網路鄉民喜好使用閒言閒語式標籤,其目標是希望與自己不同意見者,犯錯者在精神上當下受到直接受辱感等傷害,強調的是標籤,卻失去了理解,喜好使用貼給他人不知羞恥等閒言閒語式標籤,卻失去了德行教育所提到的羞恥概念,原初目的是要保護正面價值,重視的是改過之後的接納、寬恕與愛、不是敵對、恨與傷害。
再回到本文一開始的提問,網路鄉民當你在網路上留下具傷害性的閒言閒語式標籤時,可以輕聲問自己,你/妳這麼說的真正目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