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企購併潮 謝金河:高峰已過
中國大陸企業近兩年橫掃全球,四處購併具戰略意義的品牌與技術,而目前在經濟放緩的情況下,更是逼得企業須拓展海外市場尋找新動能。對此,學者表示,面對中國大陸的積極動作,我方不要低估,但也不用太驚恐,自己要有本事最重要,僅靠購併實現企業的擴張跟成長是非常危險的,畢竟自己根基沒扎穩就去購併巨人,最後很可能消化不良。
《今周刊》3日公布第十四屆兩岸三地一千大市值企業排行榜,前兩名分別是陸企騰訊與阿里巴巴,市值逼近新台幣九兆,而台灣企業排名最高者為台積電,位居排行榜第八名。台企因台股上揚帶動,表現明顯優於去年,上榜家數達63家,比去年多7家;相比之下,陸資企業雖再次主宰兩岸三地資本市場,上榜總計有743家,但比去年減少4家,是多年來罕見的現象。
《今周刊》發行人謝金河表示,中國大陸隨著連續2年人民幣升值,且外匯存底持續下降,購併高峰已過,政府對外匯資金控管趨於嚴格,企業不能再挾著購併之名,實際上是資金外逃。大陸過去搬錢較容易,但從大陸保監會主席項俊波落馬,和最近陸企安邦集團董事長吳小暉傳出銀行超貸逾1千億人民幣的消息來看,未來要有強大的國家戰略跟企業需求做後盾,才能取得上級的批准,所以陸企併購金額不會像過去那麼龐大。
陸企在國際上高調祭出銀彈攻勢的做法,也引起越來越多先進國家警戒,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所所長劉孟俊表示,陸企現在改變策略,採財務基金操作模式,由中央或地方政府支持的投資公司來挹注投資基金,再由該基金在海外購併,試圖以低調且隱性的做法化解市場憂慮,但這種手法久了仍被發現,先進國家對陸企購併的速度與規模還是有恐懼。
劉孟俊談到,購併是非常高技術門檻的投資活動,縱然是國內2家企業合併,在企業文化的融合上都是挑戰,何況是跨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中國大陸)去併先進國家(歐美)的企業,難度更高。
他指出,從過去日本的經驗來看,以先進國家之姿去併西方國家的企業,面臨的挑戰就相當多,很多併購案皆以失敗收場,所以陸企過去3、4年的併購成效可能面臨很大挑戰,尤其母公司借很多錢,但海外子公司虧錢的情況下,「都變成錢坑」,且先進國家對勞工、環保,以及稅捐等各方面都是複雜工程,台灣在觀察對岸變化時可多保留一點,毋須太低估,也不用太驚恐,「投資本身就是長期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