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怎麼吃最健康
番茄,又叫番杮、西紅杮,俗稱洋杮子,為茄科多年生植物。據考證,番茄原先生長在南美洲的叢林中,後傳到法國,在法國享有「愛情果」之美譽。
番茄傳入中國約有300年的歷史,但人們真正把番茄當食品僅有50多年的歷史。番茄的品種繁多,顏色有大紅、粉紅、橘黃和乳白等,個頭有大有小,大的重量可達500克左右。現在番茄已成為每年6~8月分巿上供應旺季的瓜類蔬菜之一。
番茄耐煮保留更多營養
番茄是亦蔬亦果食品,與其他水果相比,番茄營養豐富而全面。尤其是它所含的維生素與無機鹽的量,每500g番茄相當於1,250g蘋果,或1,500g香蕉,或2,000g的梨,或2,000g的葡萄。
一般蔬菜的維生素均不耐煮,怕熱怕光又怕鹼。我們常吃的蔬菜如煮3分鐘,維生素C損失2%,再煮15分鐘,就會損失30%。而番茄的最大特點是,它含有檸檬酸、蘋果酸,而維生素C又存在於酸性環境中,烹調時不易被破壞,損失較少,人體利用率也高,這是其他蔬菜所不及的。
養生番茄吃了有好處
番茄,中醫觀點認為性微寒,味甘酸,入胃、肝、腎經,具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涼血平肝、清熱解毒等功效。那麼在平日上攝取番茄有哪些好處?
維生素P「保護血管」
番茄中的維生素P(蘆丁)和維生素PP的含量遠高於其他水果和蔬菜,所以番茄不僅可以保護血管,預防血管硬化,防治高血壓,還可保護皮膚健康,治療癩皮病。
媲美西瓜「消暑解毒」
番茄含大量的水分,其清熱解毒、生津、利尿消暑功效可與西瓜媲美;其性味甘酸、微寒,又主入胃、肝、腎三經,有清補之功。
「腎病患者」的飲食良品
番茄所含番茄紅素、檸檬酸和蘋果酸能促進唾液和胃液分泌,幫助消化和利尿,對多種細菌亦有抑制作用,常食對腎病患者有益。
維生素B1促「大腦發育」
番茄所含維生素B1有利於大腦發育,緩解腦細胞疲勞;所含氯化汞對肝臟疾病有輔助治療作用。
抑制酪氨酸酶「美白抗老」
番茄可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使黏著於皮膚的色素減退和消失,雀斑減少,保持皮膚潔淨,並能防止細胞老化,故有延緩衰老和美容作用。此外,所含穀胱甘肽在體內含量上升時,癌症發病率則明顯下降,因而有抗癌功能。
胡蘿蔔素「利骨益膚」
番茄含胡蘿蔔素,可保護皮膚彈性,促進骨骼鈣化,亦可防治小兒佝僂病、夜盲症和眼乾燥症。
番茄果膠「平衡機體」
番茄果膠可降低血清及肝中的膽固醇含量,番茄汁可降低血壓。
經濟實惠的番茄「藥用驗方」
番茄除了具有一般的養生效果外,還具有不錯的藥用價值。以下提供幾則藥用驗方做參考:
1. 兒童、中老年人體弱、食慾不振:
豬骨頭250克(敲碎),清水600毫升。大火燒開,撇去浮沫,轉用小火燉1小時,去渣留汁於鍋中。再將番茄200克洗淨切片,雞蛋1個敲破,去殼,和鹽一起放入,繼續煮熟,淋麻油。分1~2次吃番茄和蛋,喝湯。
2. 口瘡:
番茄汁含口中,每次數分鐘,每日含多次。
3. 高溫防暑:
番茄適量,洗淨,切片,煎湯代茶,冷熱飲均可。
4. 糖尿病:
番茄40克,洗淨,切片;西瓜皮、冬瓜皮、天花粉各30克。水煎2次,每次用水500毫升,煎半小時,2次混合,去渣取汁,當茶飲。
5. 煩熱口渴、牙齦出血:
紅熟番茄250克,開水燙洗消毒,切成橘瓣狀,擺放於淺盤中,撒上糖,醃漬15分鐘,拌勻,分1~2次服用。
6. 高血壓眼底出血:
番茄150克,洗淨,切片;海蜇皮100克,漂洗乾淨,切片。旺火起鍋,先放番茄翻炒片刻,再放海蜇皮同炒,加入鹽,稍悶一會兒,炒至熟,炒勻。
7. 冠心病:
番茄2個,洗淨,用開水燙後,剝皮,切成大小相等的塊;絲瓜250克去皮,洗淨,切成菱形片;黑木耳10克水發,切碎。旺火起鍋,投下番茄、絲瓜略炒幾下,再加黑木耳同炒,下鹽,炒勻,加蓋稍燜至熟,調味。
8. 脾胃虛弱、食慾不振:
豬排骨250克,洗淨,切塊,加水500毫升,小火燉至八成酥爛時,再將番茄150克洗淨切片,和薑片、鹽一起放入,燉至酥爛。下胡椒粉,調勻,分1~2次趁熱服。
9. 腸胃不適、消化不良、高血壓:
粳米100克淘淨,水100毫升,大火燒開,小火慢熬至粥將成時,再將番茄100克洗淨、切丁,皮蛋一個去殼、切丁,豬瘦肉50克洗淨、剁成蓉,髮菜10克水發,切碎和精鹽一起放入,繼續熬至菜熟肉爛粥成,淋麻油。分2次空腹服。
10. 高血壓、動脈硬化、高脂血症:
番茄150克、冬瓜100克,連皮分別洗淨,切片;粉絲50克水發。一同加入鍋中400毫升滾水中,煮至熟透,下鹽,淋麻油,分1~2次服用。
食用禁忌123
1. 寒性體質勿食
鮮番茄性微寒,素有胃寒病人、便溏泄瀉者勿食,有寒性痛經的女子在月經期間勿食。
2. 青番茄勿吃
未成熟的青番茄不可食用,因多酚與生物鹼(主要是龍葵素)的含量較高,易引起頭暈、噁心、嘔吐等不良反應。成熟時食用就無毒性作用。
3. 空腹吃不宜
番茄中的一些化學物質易與胃酸作用,生成不易溶解的硬塊。空腹時胃酸多,易形成硬塊堵塞胃內物的排出,引起胃擴張,發生腹脹、腹痛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