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君臣之禮
《禮記・曲禮上》曰:「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禮的作用,就是用來確定人與人的親疏關係,斷定難辨的事理,分別地位的尊卑,明辨是非對錯。
禮的正體字是「禮」,從示,從豊(lǐ),「豊」是行禮之器,而體的正體字是「體」,《釋名》:禮,體也。得其事體也。這說明禮需要通過身體四肢來表現。而古代的禮儀正是如此,古代舉行儀禮,祭神求福。《說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論語・八佾》記載:定公問曰:「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從此,「君待臣以禮,臣待君以忠」被認為是古代君臣的禮儀核心。
君臣之禮
《弘道錄・君臣之禮》:「錄曰:上古之時,君勁而臣揚,君庸而臣載,君拜而臣稽首,此何等氣象也。」大意是說,上古之時,君王強大而臣頌揚,君主有功勛而臣記載,君主禮拜而臣稽首,這是何等的氣象啊!
先秦時的人席地而坐,若對同座的對方表示敬意,則臀部擡起離開雙腳,上身挺直。《周禮・春官・太祝》中記載了九種拜禮。
稽首,是九拜禮中最隆重的禮節,臣下拜見君主就是用稽首(行此禮時,屈膝跪地,因為頭觸地羈留許久,所以稱為稽首)。
空首,是君主對臣下或者尊者對卑者的答拜禮(行此禮時,屈膝跪地,拱手至地,引頭至手,因為頭沒有真正觸到地面,所以稱為空首)。
除了跪拜禮外,有一些禮節也體現出君對臣的敬重。如:降階,下臺階相迎或行禮。
清代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八《拜稽首》說:「陳氏禮書曰:稽首者,諸侯天子、士大夫於其君之禮也。然君於臣亦有稽首,《書》稱太甲稽首於伊尹、成王稽首於周公是也。」
周天子向臣下所施行的主要是「揖禮」。
據《周禮・秋官・司儀》記載,司儀掌管迎接九等賓客的擯相之禮,以告王應有的儀容、辭令和揖讓的節度。王將與諸侯會同,就命令築壇高三層,壇周圍築矮墻像宮一樣,宮的四邊每邊各開一門。王面朝南接見諸侯,向庶姓諸侯行「土揖」禮(拱手前伸而稍向下舉),向(有姻親關係的)異姓諸侯行「時揖」禮(拱手向前平伸),向同姓諸侯行「天揖」禮(拱手前伸而稍上舉)。
《周禮・夏官》記載:「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王還,揖門左、門右。」這是周王與自己的臣下在朝儀之時的禮節,對孤、卿,一一行揖禮;對大夫,因其同爵者多,且分等,故以對眾而行的旅揖分等而揖之;對士,因士分上中下三等,所以分三次行揖禮。
所謂「王還,揖門左、門右」,是王回首而對侍從之故士、虎士、太僕輩們行揖禮。
周王天子無論是對諸侯,還是對孤、卿、大夫、士乃至更低級的故士、虎士、大仆等行揖禮,都屬於君臣之禮的範疇。
禮莫大於敬
《弘道錄・君臣之禮》:「錄曰:禮莫大於敬。堯舜繼天立極,史臣稽古正詞曰欽,乃所以奉於天;曰恭,乃所以懋於己;曰讓,乃所以加於人。其實不越乎敬之一字而已。」
就是說,禮莫大於一個敬字。堯、舜繼承天命登上帝位,史官考察古事記載說恭謹嚴肅,所以能侍奉上天;恭敬有禮,所以能盛大自己;讓賢,所以能施恩於人。其實都沒有超出一個敬字。
這說明,古人對於禮,不僅是身體上的禮儀,同時心中還要有敬意。《曲禮》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曲禮》上說:一個有地位的人(君子),心中時刻都要有個「敬」字,外表要端莊,像是若有所思樣子,說話要態度安祥,做到這三點,才會使人們安寧啊!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論述君臣之禮:周文王演繹排列《易經》,以乾、坤為首位。孔子解釋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這就是說君臣之位猶天地之位不可易也。這說明君臣之禮首先確立的是君的主導地位。
司馬光認為:《春秋》一書貶低諸侯,尊崇周王室,儘管周王室的官吏地位不高,在書中排列順序仍在諸侯國君之上,這可以看出孔子對於君臣關係的態度。
而等到周幽王、周厲王喪失君德,周朝的氣數每況愈下。王室衰微,禮紀朝綱土崩瓦解;下欺淩、上衰敗;諸侯咨意征討他人;士大夫擅自干預朝政;禮之大體已經有十之七八淪喪了。
齊桓公行「下拜」之禮
周朝是真正意義上的封建社會,周平王東遷後,周王室已經衰微,然周襄王時,晉文公勤王而成就霸業。狐偃對晉侯說:「君侯要成就霸業,與其求諸侯不如效勞周王(「求諸侯,莫如勤王」),這樣諸侯就會信任你,而且合於大義。」
晉文公勤王成霸業,齊桓公則「修禮於諸侯」。《左傳・僖公九年》記載,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會盟,參加會盟的有齊、魯、宋、衛、鄭、許、曹等國的國君,與諸國尋盟修好,這是合於禮的。
當時,周襄王派宰孔把祭肉賜給齊桓公,說:「周天子祭祀文王、武王,派遣我把祭肉賜給伯舅。」
齊桓公準備下階拜謝。宰孔說:「還有以後的命令,天子派我說:『因為伯舅年紀大了,加上功勞,獎賜一級,不用下階拜謝。』」
齊桓公回答說:「天子的威嚴就在前面,小白我豈敢受天子的命令而不下階拜謝?不下拜,我惟恐在諸侯位上摔下來,給天子留下羞辱。豈敢不下階拜謝?」語畢下階跪拜,登上臺階接受祭肉。
《左傳》記載齊桓公對周天子行「下拜」之禮,體現了雖然周室衰微,但君臣之禮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