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誠信」建構「亞洲矽谷」(上)
這樣子的思維與世紀之交推動的知識經濟一脈相承,有必要重新檢視知識經濟。此時2001年出版的中譯本《知識經濟大趨勢》立即浮上腦際,而其《Living
on Thin Air》的英文原書名一映入眼簾,腦中立即浮現名歌手Elton John演唱的《風中之燭》(Candle in the
Wind)畫面。在我的想像中,兩者所表達的意境是相同的,意即:在知識經濟時代,生命是異常脆弱的。在所謂的「知識經濟」時代,「快速變化、大起大落」的現象愈來愈普遍的可能性應該比較大。
「知識經濟」這個名詞,我們不只耳熟能詳,簡直已是時刻縈繞耳際啦!不過,這個這麼熟的詞語,其真意是否已傳達清楚了?恐怕未必,儘管有關著作汗牛充棟,我們的政府也曾大力推動,但仍然混沌未明,或許它根本就難以言傳呢!縱然如此,還是可以抓住一些要點,至少「新經濟」已被認定是同義詞了。
新經濟是1990年代才出現的,其源頭是美國,就是當時美國總體經濟的出色表現,在經濟成長率、失業率、通貨膨脹率這幾個通用的指標上,皆有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而且那一段不短期間也沒有景氣循環的出現。對於該種表現,當今的總體經濟學理還真難以應用,既然現有的理論無法解釋,乃冠以「新」經濟,俾尋求新學理來說明。經過幾年的鑽研、醞釀,終於有共識出現,此即「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簡稱「知識經濟」。
經查字典,「知識」意指知道事事物物的道理。一旦降生為人,一生中不是都在做這樣的事?而「知識是力量」也早就是通俗道理,追尋知識自然是任何人都會念茲在茲的。那麼,為何在二十世紀末突然又掀起「知識熱」呢?話得再說從頭,美國在世紀末的新經濟,明顯的表現在財富的增長,過去雖然一直也都在尋求此種標的,但所重視的因素都偏向於「有形資源」的量、質,以及有效率使用。
其間固然也有「人力資本」理論的出現,而技術進步也是人類重視的關鍵因素,但技術進步的內涵卻在新經濟時起了重大變革。在電腦、網際網路的發明及日新月異下,「報酬遞減」似乎已被克服,「生產力」突飛猛進也似無止歇,「以知識為基礎」於是被提了出來,而且也被普遍接受。我們也早就知道最能代表美國新經濟的,就是名聞遐邇的加州「矽谷」。
不過,高科技工業園區舉世都有,為何獨獨矽谷那麼獨特?如果得以探其精髓,也許就能了解知識經濟之為何物。這本《知識經濟大趨勢》書中第十二章,為我們作了極傳神的剖析。(接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