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創古籍拍賣 替紙本書找出路
今年2月甫落幕的台北書展,首度邀請二手書商參展,並舉辦了台灣首次的珍本古籍拍賣會,最後拍賣總金額223萬2,500元,共拍出37本珍本,所得扣除成本後將全數捐給家扶基金會。拍賣會策劃人同時也是資版出版人傅月庵表示,希望藉由活動讓民眾重燃對書籍的熱情,讓紙本書繼續流傳下去。
拍賣會由茉莉二手書店策劃,由台灣藏書家、北京立體書博物館館長文自秀擔任拍賣官,由於拍賣品涵蓋東西方重要文學、雜誌和藝術出版品,且全部品項起拍價只有市場現值的1/3,許多不到萬元,吸引許多行家到場,甚至有人從中國大陸趕來競標。
這次眾所矚目的拍賣品為明代萬曆年間套色本《史記纂》,為中國版刻史上著名的「閔凌刻本」,這套書曾於2012年在上海博古齋拍賣會上拍出63萬2,500元人民幣(約295萬元台幣)高價。這次在台北起標價台幣20萬元,最後以現場第一高價85萬5千元成交。
除了古籍,內藏名作家簽名的品項也是買家搶標熱點,詩人周夢蝶的第二本詩集《還魂草》,雖是1981年10月再版的版本,但有周夢蝶本人以毛筆書寫近百談和身世,並加上「風耳樓」書摘印,署名「慈照」,極具歷史價值,展前就被許多文學界人士鎖定。起拍後短時間就衝上高價,最後以當天第三高價、14萬元得標。
當天創下第二高價的則是胡適題簽的《大陸雜誌》第19卷第10期,以18萬元拍出。傅月庵表示,紙本書最主要是能夠收藏,而收藏能夠傳遞,這是數位閱讀比不上的。若進一步看,有些書上有作者簽名,數位閱讀是無法留作者簽名的,「紙本書跟數位閱讀,尤其是電子書,各有長短,那紙本書想要活下來,當然要運用它的長處。」
他對紙本書的未來保持樂觀,「以前我們讀紙本書,讀不懂了就去讀字典和百科全書,現在是反過來,整個網路就是一部百科全書,年輕人上網其實是讀了百科全書,當他們漸漸讀到一個系統之後,就會去找紙本書來讀。」
正體字蘊藏中華文化精髓
此外,對岸近來正興起一股學習古文和正體字的熱潮,這次拍賣會也吸引許多中國大陸買家前來。傅月庵認為,中國大陸經濟往上走之後,出現一批中產階級,跟以往最大的不同在於,中產階級會追求好的東西,漸漸他們就會知道,整個中華文化的精髓在正體字裡頭蘊藏較為深刻,「簡體字除了學得快之外,恐怕很多東西都被簡化掉了」,因此有人會回過頭來尋找傳統的東西。
中華文化在台灣受到完整的保存,他談到,舉辦這次拍賣會,也是在發揚台灣的軟實力,「台灣的藏書其實是很豐饒的,希望透過拍賣會,讓更多人不要忘掉紙本書實際的一面(增值和保值),等風氣慢慢開了之後,紙本書也可能不會那麼快被淘汰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