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 萬物復甦——立春的由來與習俗
立春,是24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中國以立春為春季的開始。2017年立春時間是2月3日23:34~2月18日19:31。古籍《左傳》裡提到「立春為啟,立冬為開」,以「啟」字代表著一年的開始。「陽和起蟄,品物皆春」,從這一天一直到立夏這段期間稱為春季。
立春的由來
立春作為節令早在春秋時就有了,而24節氣是從《禮記.月令》和西漢劉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訓》中,才有記載。曆法經過多次變革後,在漢代始將24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定為春節,意思春天從此開始。
立春後白晝長了,氣溫漸漸上升,日照、降雨也增多了。春天的天氣回暖,適合春耕,這時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大春備耕也開始了。因此「立春」對於農業有著極大的意義。
「立春天氣晴,百物好收成」,春天是農夫們開始耕作的時候,立春日的天氣好壞也能用來預測全年的農作收成狀況。如果立春當天是晴天,這一年五穀就會豐收;相反的,如果這一天下雨,作物就會欠收了。
立春的習俗
中國古代將立春的15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5日後,蜇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甦醒,再過5日,河裡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立春這天流傳下來很多民俗,雖然不同地區不盡相同,但慶祝活動都大同小異。
立春亦稱「打春」、「咬春」,又叫「報春」。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我國歷朝歷代,皇室朝廷每到立春之日,都會以祀春儀式來迎接春天的來臨,並且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民間也有許多的慶賀祭典與活動,如「打牛」、「咬春」等,立春已經被當成一個節日了。
自周代起,歷代帝王和庶民都要參加迎春慶賀禮儀。到明清兩代時,是立春文化的盛行時期,清代稱立春的賀節習俗為「拜春」,迎春的禮儀形式稱為「行春」。在這些迎春活動中「服飾」與「打牛」是很重要的習俗之一。
打春:
舊時府縣官在立春前一天,迎接用泥土做的春牛放在衙門前,立春日用紅綠鞭抽打,因此俗稱立春為打春。
打牛是漢族民間風俗,在立春那天用鞭子抽打泥做的春牛,以祈豐年或是敲打小鑼、竹板等,唱著歌詞挨戶索取錢財的習俗,表示勸農春耕和祈求豐收。
咬春:
咬春是於立春當天,吃春餅、春盤,用餅皮包裹生菜,做成春餅或春捲與大家分食或嚼蘿蔔等。在立春這一天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
立春這一日,漢族民間講究要買個蘿蔔來吃。因為蘿蔔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
躲春:
躲春,就是躲開立春的這一天,是中國的一種民間習俗。傳統習俗,每到立春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爭,必須要和和睦睦心平氣和地迎接這一天。立春這一天,由於磁場和氣場的緣故通常會比較亂,無論是家中還是辦公室容易招惹口舌事非,因此要進行躲春,防止爭吵和是非。
在民間,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風俗與忌諱,而延伸出各種的躲春方法與習俗。
祭句芒神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
據文獻記載,周朝迎接「立春」的儀式,大致如下:立春前3日天子開始齋戒,到了立春日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郊迎春迎接主管農事的春神句芒神,以祈求豐收。
到了清代,迎春儀式更演變為社會矚目、全民參與的重要民俗活動。據《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1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錄》則表明,立春祀神祭祖的典儀,雖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歲朝,但要高於冬至的規模。
立春的節氣生活
每年的中國新年都在立春前後,而新年是中國的一個重要節日,家人在除夕夜團聚圍爐吃火鍋,和親戚朋友拜年,各種民俗活動也在熱鬧舉行,大家歡天喜地迎接春天的來臨。
春季養生
春季養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按自然界屬性,春屬木與肝相應。肝的生理特點主疏洩,在志為怒,惡抑鬱而喜調達。食品選擇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精神養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鬱,做到心胸開闊心境愉悅的好心態。
一年之計在於春,如春耕播種是農業生產的基礎,關係到一年的收成好壞;在春季做好保健養生,就能為一年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礎。春天是積蓄能量的季節,新的一年的計劃要在春天開始安排,為全年的工作打好基礎。把握好春天也就能擁有美好的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