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帶來的長期後果 到今天還在困擾著我們

⊙華日
100年前,在巴爾幹半島的小城薩拉熱窩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刺殺了奧匈帝國的皇儲夫婦。當時人們為此感到震驚!但並不特別擔心。在之前數年中,就已不幸地發生了多起政治暗殺事件,義大利國王、兩位西班牙首相、俄國沙皇和美國總統麥金利(William McKinley)都未能倖免。這些事件都沒有引發重大危機。

然而,就像一粒石子有時能引發山崩那樣,薩拉熱窩刺殺引發了一系列事件,並使歐洲在五週之後陷入了全面戰爭。

華爾街日報報導,當時在總統威爾遜(Woodrow Wilson)領導下的美國打算遠離這場衝突,因為在許多美國人看來,這場戰爭與他們無關。但在1917年,由於德國潛艇攻擊了美國船隻,再加上德國政府試圖鼓動墨西哥入侵美國,美國公眾被徹底激怒。威爾遜悲痛地請求國會宣戰。美國的資源和人力,讓戰爭的天平傾向不利於德國和奧匈帝國等同盟國(Central Powers)的一邊。1918年11月11日,這場後來被人們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Great War)的戰爭終於宣告結束。

冰冷的數字揭示了戰爭的可怕:超過900萬人陣亡,受傷人數是陣亡人數的兩倍,陣亡者中有兒子、丈夫和父親,也有技術人員和有才華的人。法國和比利時北部的一塊塊墓碑以及遍佈美國的戰爭紀念碑見證了5.3萬名美國士兵陣亡。

在這場戰爭中,還有成千上萬的平民喪生,無論是因為飢餓、疫病還是暴力。此後,隨著槍炮聲消退,一場致命的流感疫情襲擊了人類。在返回家園後,軍人們不經意間將這種病毒帶到了世界各地。估計有5,000萬人死於這場疫情。

報導說:如今人們所熟知的歐洲和中東的政治疆界的劃分,依然反映的是這次戰爭結束後達成的和平協議。疆界劃分的結果是俄國和德國的面積縮小,由多國組成的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瓦解。新的國名出現在了地圖上,例如南斯拉夫和伊拉克等。

這場戰爭帶來的長期後果

報導說:更加難以確定和估量的是這場戰爭帶來的長期後果,涉及政治、社會以及道德各方面。衝突給所有參戰國帶來了變化。政府獲得了更大的社會控制權力,而且從那時起從未完全放棄過這種權力。舊的政權瓦解,新的政治秩序取而代之。在俄國,沙皇專制被共產主義替代,這一變化給那個世紀剩餘的幾十年帶來了深遠影響。

這場戰爭的規模和破壞性也引發了一些問題(其中許多問題到今天還一直在困擾著我們),新的政治理念也得到傳播。美國總統威爾遜討論了民族自決以及維護世界安全促進民主的問題。他希望成立一個國家聯盟(League of Nations)作為國際合作的基礎。

而在俄國,列寧(Lenin)和他的布爾甚維克黨則提出了一個截然不同的設想:創造一個沒有國界或階級的世界。這些相互牴觸的觀點後來引發了25年前才剛剛結束的冷戰(Cold War)。

在歐洲人開始解決自作自受的惡果時,世界其他地區也在總結自己獲得的經驗。歐洲各個帝國號召它們的殖民地為戰爭出力,但這樣的做法卻加快了殖民統治的終結。歐洲各國一直以來依靠的是一個巨大的騙局,即被統治者認同(或者至少不會強烈質疑)殖民統治者,比自己更加文明和先進,因此有權進行統治。

來自非洲、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亞或紐西蘭的士兵,親眼目睹了歐洲統治者的德行。歐洲人相互爭鬥時的揮霍、混亂和殘暴以及他們在許多場戰爭中,體現的無能都擊碎了歐洲人天生優越的古老傳說。這些殖民帝國到處都掀起了堅定而急迫的民族運動(通常由那些曾參加過戰爭的人領導),結束了殖民帝國的統治。

甘地(Mohandas Gandhi)曾在1899~1902年的南非戰爭中,組織救護隊為英國人效勞。但一戰之後,甘地卻領導一場運動將英國人趕出了印度。

報導說:在遠東地區日本(協約國成員)的民族主義者,感覺他們的國家被利用了,然後又被「白色」大國所嘲笑,它們拒絕將種族平等條款寫入《國聯盟約》(Covenant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這促使日本走上了軍國主義和帝國主義道路,並最終在珍珠港(Pearl Harbor)與美國為敵。

對未來世界走勢具有同樣重要意義的是,中國對西方國家的失望越來越大。中國也是協約國成員,它向西方戰線供應了超過10 萬名勞工,其中有2,000名勞工死後被埋在了法國。

但當世界大國在巴黎召開會議時,它們沒有給中國最想要的東西──德國在中國山東省掠奪的領土及特權,而是將它轉手給了另外一個協約國日本。這就是自私的強權政治:日本當時比中國強大,因此對西方更重要。此舉引發了中國民族主義者的憤怒,中國主要的自由主義者放棄了西方和西式民主。

在地球的另一邊,美國在與逐漸衰落和分裂的歐洲爭奪世界領導權。隨著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債權國,金融主導力在戰爭期間已跨過大西洋從倫敦轉移到紐約。在其他方面,美國也強大得多。這場戰爭推動了美國工業發展,加快了美國經濟實力向外交和軍事實力的轉變。到一戰結束時,美國已是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國家,並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黃金儲備來支撐美元。美國的海軍可以與當時全球最強的英國海軍相媲美。

諸如此類,世界可能有不同走向的問題在過去一個世紀都是被熱議的話題,人們也因此對一戰有著永恆的興趣。這並不僅僅是歷史興趣,通過一系列的黑白照片向人們展示陌生人的故事。我們仍然生活在一戰所帶來的影響之中,同時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

比如說,世界該如何應對那些領導人野心勃勃的國家?今天的俄羅斯即是當年的德國。又或者我們應當如何重建被戰爭摧毀的社會,當年是歐洲、今天是中非、中東和阿富汗。

報導最後說:在薩拉熱窩街頭,發生暗殺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z Ferdinand)事件過後一個世紀,回顧一戰依舊能夠幫助我們創建一個更加和平的未來。

(文章作者MARGARET MACMILLAN是牛津大學安東尼學院院長,出版了《終止和平之戰:通向1914之路》一書。)
延伸閱讀
難民造多個假身分 德被騙上億
2017年01月03日 | 7年前
德國10年恐攻統計 今年最多
2016年12月21日 | 7年前
拚連任 梅克爾:拒重演難民亂象
2016年12月07日 | 7年前
IS成員潛入 德情報部門揪內鬼
2016年11月30日 | 7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