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資源枯竭 海洋保育區護魚護漁

基隆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設立後魚群變多了!(林祐平提供)
基隆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設立後魚群變多了!(林祐平提供)

文/記者陳懿勝

「魚怎麼越來越貴?」過年必備的上桌年菜魚蝦海鮮,在供不應求的局面下,價格自然水漲船高,許多婆婆媽媽們不禁抱怨今年過年的菜錢增加了不少。

為什麼魚蝦海鮮老是「搞失蹤」,漁獲量每年持續往下跌?根據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Daniel Pauly在《自然通訊》期刊的研究指出,從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捕撈資料顯示,從1996年漁獲量達8,600萬噸的高峰之後,每年約減少40萬噸,減產的因素並不是各國降低捕獲量,而是在沒有新的漁場被發現的情況下,原有的漁場持續被捕撈殆盡所致。

面對著全球漁業資源枯竭與海洋漁業衰退的不爭事實,科學家們預估,若不遏止過度捕撈問題,2048年恐將出現「無魚可捕」的窘境。為了推動海洋保育及挽救漁業資源,各國持續推動海洋保護區(Marine Protected Areas, MPA),希望能藉由MPA的設立,讓海洋生物有喘息的機會。

海洋保育區是什麼?

海洋保護區,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定義,「海洋保護區是指在海岸或海洋中所有的動、植物及其歷史與文化,藉由法律或有效的管理來加以保護的地區」,台灣海洋保護區,主要依《漁業法》、《國家公園法》、《野生動物保育法》、《文化資產保存法》及《發展觀光條例》等法規劃設,該等海域限制強度不同,從最寬鬆的多功能使用到最嚴格的禁止進入都有。

全台28處海洋保護區分布圖。全台28處海洋保護區分布圖。(漁業署提供)

漁業署資料顯示,台灣海洋保護區分別位於10個直轄市及縣(市)沿海地區,共計28處,海洋保護區面積合計約3萬零35平方公里,占我國領海面積6萬5,076平方公里之46.15%。

換句話說,台灣其實不缺海洋保護區,但是這些保育區因地處不同位置,有各自的管理、執法機關,不僅常出現漁民因進入到不同主管機關、法源所管理的海洋保護區而誤觸法律,連執法機關(海巡署)也會因不同法規設置的保育區,發生執法時面臨法規適用的問題。

除了管理及執法機關的問題外,由於海洋保育區座落在漁村賴以為生的重要漁場之中,在設置海洋保育區後,漁民們無法在原本熟悉的海域作業,生計自然也會受到影響,「抓魚的都沒飯吃了,政府是要照顧漁民還是魚?」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展示教育組主任陳麗淑。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展示教育組主任陳麗淑。(陳麗淑提供)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展示教育組主任陳麗淑表示,地球有70%的面積被海洋覆蓋,但人類對於海洋的了解仍不夠深入,海洋科技簡單的說,就是將科學的發展應用到海洋上面,以漁業來說,怎麼去捕魚?捕到魚之後的保存問題,就屬於海洋科技的一部分;以船舶來說,全球有90%的貨物運輸靠海運,船舶技術的發展就影響到世界的貨物流。

陳麗淑接著說,台灣四面環海,對於海洋的依賴性更為強烈,除了許多物資都要依賴海運從國外帶進來外,海底電纜的架設、維護,更是影響著台灣與世界各國聯繫。換句話說,台灣是個「靠海吃海」的國家,生活周遭的種種都與海洋分不開。

陳麗淑表示,過去受限於海洋科技的發展,漁船使用海洋的面積沒有這麼廣,有些地方有人抓,有些地方沒有人去捕,海洋生物有喘息生長的機會。但隨著漁業科技不斷的進步,聲納可以準確找到魚群的位置,從水溫可以知道魚群躲在哪邊,漁具發展越來越好,抓的魚也越來越多,效率增加了許多倍,正因為如此,全球的魚群越來越少,漁獲量也就越來越低。

海洋不是特定族群所專有的,劃設海洋保護區最大的目的並非是讓區域內的魚過無憂無慮的生活,而是在於溢出效應(Spill-over effect)所牽動的影響。

軟絲產卵於保育區。軟絲產卵於保育區。(林祐平提供)

「海洋生物需要有一個可以生養的地方」,陳麗淑表示,沒有小魚就不會有大魚,海洋保育區的生態環境能夠讓各種海洋生物繁殖下一代,當繁殖到一定數量時,超過環境所能承載的魚將會「出界」,跑出保育區外,一個成功的海洋保護區,不僅保護了各種魚類,也能不斷地提供新鮮優質的漁獲,進而維護了漁民的生計。

陳麗淑強調,台灣的海洋豐富多樣,養育了眾多的海洋生物,去年成立的「望海巷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劃定範圍內嚴格規範不得採捕海洋生物,就是為了讓海洋生物可以有一個恢復生機、繁衍後代的避風港。

海底花園回歸望海巷海灣

基隆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於2016年5月22日宣告設置,從同年8月1日起,禁止任何採捕行為,違者將開罰,擁有豐富生態的望海巷海灣,不僅是基隆市三個人工魚礁區(望海巷、大武崙及基隆嶼)之一,也是基隆市第一個保育區,最重要的是,它是基隆市政府與自主公民共同努力而催生的保育區。

潛水教練林祐平。潛水教練林祐平。(林祐平提供)

談到望海巷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潛水教練林祐平話匣子馬上打開,「東北角很近啊,從台北過來,1個小時就可以在這邊潛水了!」。

林祐平說,保育區從無到有,中間遇到了許多瓶頸,包含法規的執行、公部門推動、漁民反彈等問題,但是在基隆市政府、漁會、海科館的協同合作下,被潛水客稱為「祕密花園」的望海巷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才終於誕生。

「保育區設立後,如何保育又成為一個問題!」,林祐平坦承說,保育區旁邊的潮境公園前身是垃圾掩埋場,之前就發生過邊坡垃圾裸露落海的汙染,經東北季風、颱風吹襲,一定會影響保育區的生態,但是移除又會造成二次汙染,現在只能盡量覆蓋定著,這是一個需要長期關注的議題。

纏繞在海底的漁網。纏繞在海底的漁網。(林祐平提供)

「說到海底垃圾問題,我常與愛好潛水的朋友一起下海清垃圾,海底有撿不完的保特瓶、玻璃瓶、廢漁網,其中傷害力最大的莫過於專抓龍蝦、螃蟹用的底刺網。漁民將底刺網灑入海中,經過的魚、蝦、蟹會被纏住,但漁網也會一併纏住海底的珊瑚礁,此時,漁民就會選擇「割線棄網」,而被纏住海洋生物就只能等死。」

林祐平說,之前曾在番仔澳海域發現一大張廢棄刺網,掛滿魚屍猶如海底墳場,一行8個人竟然沒有辦法處理;要清理纏住珊瑚礁的魚網難度很高,只能一刀一刀慢慢割,有時候耗盡1支氣瓶還不夠收拾起一張漁網。

玳瑁出現在海洋保育區!玳瑁出現在海洋保育區!(林祐平提供)

「清除幽靈漁網、撿垃圾,是我現在每次下水一定會做的事情」,林祐平說,保育區公告後,最近下水,發現垃圾變少了,魚群變多,除了有海龜之外,還看到了玳瑁!」,林祐平開心說道,海龜對於棲息的環境很重視,必須要有良好的水質及穩定的食物來源,才會選擇在那邊居住。這代表著保育區設立之後,環境變好了,魚變多了,海底花園回來了。

海洋教育刻不容緩

望海巷潮境保育區設置後,除了主管機關許可的學術研究人員外,禁止在保育區範圍內採(捕)水產動植物或破壞棲地環境行為,為了保護北台灣第一個海洋保育區,基隆市政府產發處及岸巡二總隊成立官方巡守隊,基隆漁民也主動加入巡守隊,為保護海洋生態出一份心力。

陳麗淑表示,台灣設置了許多海洋保育區,但是在公權力不彰,地方勢力反彈,漁民生計問題之下,一直沒有辦法真正達到「保育」的成效。望海巷潮境保育區能夠越來越好,這是因為有地方政府、民意代表、漁會、地方居民、環保團體等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成功。

陳麗淑指出,望海巷屬內灣地形,海際、岸際生態豐富,這邊有珊瑚群聚、砂地及人工魚礁,也有軟絲的復育點,是一個很棒的保育區。這一片海域不屬於任何人,但是對漁民、釣客、觀光客、社區居民而言,要去適應還是需要時間,一切需從教育觀念著手。

「生生不息的海洋,不屬於任何人」,林祐平說,下海潛水是為看到海洋生物的美麗,去了解海洋生物存在的價值,不是關心「這條魚叫什麼名字?煮起來好不好吃?」海洋保育區的建立,最大的效益是在教化人心,讓大家去看真正的海洋,而非去看水族館。

陳麗淑強調,大海不只是提供海鮮與遊憩的場所,而是人們賴以維生的重要生態體系,海洋教育已是刻不容緩的議題,希望能透過望海巷潮境保育區,讓所有人可以親近海洋、認識海洋、保護海洋,讓海洋資源永續經營下去。
延伸閱讀
白鯧量減價翻倍 水果貴3成仍搶手
2017年01月25日 | 7年前
天臘書畫會33年 矢志承傳再向前
2017年01月22日 | 7年前
美食配美酒 基隆與連江交流合作
2017年01月17日 | 7年前
北部最美海景車站 八斗子站再啟
2016年11月20日 | 7年前
日本環保小鎮 用回收物建酒吧
2016年11月27日 | 7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