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獎孝金」引發的思考

⊙顏丹

最近有媒體報導,江蘇一家老人護理院推出了「獎孝金」制度,即用表格打卡的形式來記錄子女看望老人的次數,如在2個月內累計超過了30次,就給予200元(人民幣,以下同)的獎勵;累計超過了20次就給100元,超過10次就給50元。看到這兒,或許很多人都會感到好奇,這種辦法真的有效嗎?如果真的有效,子女看望老人的動機又是否值得懷疑?

我們不妨先來一睹「獎孝金」所產生的巨大成效。在近日該院舉辦的首批「獎孝金」發放儀式上,一共有227名老人的子女獲得了總額高達3萬多元的獎金。此外,該院的工作人員也表示,自從這項制度推出後,「許多子女前來看望老人的頻率明顯增加,有的子女以前一個星期來一次,現在變為2、3天來一次,以前2、3天來一次,現在幾乎天天過來探視」。

而真實發生的故事足以證實此言不虛。某九旬高齡的老人在接受採訪的時候,欣慰的說道:「兒子來看我的次數比以前多了許多,看來『獎孝金』起了作用」。此前,他的兒子則是3個月左右才會來護理院探望一次。這位兒子也表示,自從「獎孝金」制度實施後,他堅持每2天去看望一次父親。更令人動容的是,兒子甚至有所悔悟,說「收到護理院將實施『獎孝金』制度的通知後,……,總覺得對不起父親」;「盡可能多抽出時間去陪陪他,表達自己一片孝心」。

看到這兒,我們無不感慨,這護理院的「獎孝金」實在堪比「神器」,不但能讓子女行孝,還能讓他(她)們生出超越利益的孝心。還有人將「這個獎」昇華為「像一面鏡子」,「讓一些人看到了差距和不足,喚起了子女的道德自覺」。看起來和聽起來都如此完美的「獎孝金」制度自然會受到不少圍觀者的追捧,大家似乎都在不假思索的點讚,將其奉為「孝道」的「點金石」。

然而,在眾人一致的追捧下,我們其實更容易忽略「獎孝金」本身就存在的問題,即它顯然是一種實惠的利益體現。而一聽到有獎金之後,老人的子女們果真聞之而來,則更表明了金錢對人心的刺激作用。哪怕數額很少,我們也無法否認,一定會有子女內心的潛台詞是:如今看爸媽,居然還有錢拿,何樂而不為?反觀之,我們也顯然會發現,這些子女並非沒有時間,工作忙不過就是藉口,說白了,就是不願意來探望,否則如今怎麼會一聽有獎金拿,就變得有時間了呢?如此看來,獎金還真是起到了作用。說難聽點,還真是錢起的作用。

如果大家都表示不是為了錢,或者正如護理院所說,本來的意圖是為了拋磚引玉,喚起孝心,那麼如今孝心已被喚起,看來「獎孝金」也沒什麼用了,不如就趁此取消了如何?到那時,咱們在一同看看,前來探望老人的子女是多了還是少了?他(她)們的孝心是真的,還是假的?

說實在的,這種考驗或許是太殘酷了。因為很多老人寧可接受美麗的謊言,也不願再次遭受被子女長期遺忘在養老院的境遇。如果子女們在獲知「獎孝金」被取消之後,真的不再來了,那些翹首期盼著孩子們能來看看、哪怕只是看一眼就走的父母們,就真的太可憐了!我們沒有理由用這種考驗子女真心的測試來傷害那些無辜的老人。

說到「看看」這個詞,也讓我們不容樂觀地想到,如今子女們對父母盡孝的方式普遍只表現為「看看」。原本只是最起碼、最基本的,與吃飯、穿衣無異的行為,此前幾年居然被寫成歌,讓歌手唱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儘管歌曲朗朗上口,人們哼唱的也很動情,然而現實中卻仍在普遍上演著子女們並沒能「常回家看看」的涼薄之景。因此,後來有人甚至提議,要將「常回家看看」寫入法律。

儘管反對和質疑聲一片,然而2013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仍被增設了類似「常回家看看」的法規,即「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至今,又有多少年輕人能夠遵照執行,我們從設立「獎孝金」的護理院中,一位九旬老人坦言他的兒子以前「3個月左右的時間才會前來探望一次」的話語中就可見一斑。如今,這位兒子能夠做到「堅持每2天去看望一次」,也就足以證明,在歌曲和法律都已然失靈的今天,實實在在的現金獎勵或許尚能起到哪怕只是「一時興起」、只是「三分鐘熱度」的作用。

在如今天道人倫幾乎喪失殆盡的中國,假如我們真的無法期待,人與人之間,哪怕是子女對父母,能擁有最基本的、發自內心的關愛,那麼用一些外在的刺激也不失為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比如說護理院給予獎勵、戴高帽,總好過把不孝子都關入大牢的那些強制行為。畢竟老人看到了自己日思夜念的孩子,也無疑是一種寬慰。只不過,作用僅限於此,若非得要將這種「金錢刺激」拔到「喚醒道德」的高度,那麼即便是好意,也會有「虛情假意」之嫌。◇

延伸閱讀
禁韓令擴散?大陸樂天遭調查
2016年12月04日 | 8年前
護全球資安 專家籲臉書別登陸
2016年11月30日 | 8年前
取消